风雨朝圣路

2012-12-29 00:00:00王鹏
户外探险 2012年11期


  天空一片阴沉,雨水时大时小偶尔还夹杂着冰雹洒落在空旷的原野上。从大武到仓尼堪多大约四小时车程,迎面打在车窗上的风雨和越发泥泞的道路让我对这次转山心生忐忑,只好闭上眼睛,让自己心静。途中路过一处经幡群,不少藏民们都在面对神山虔诚叩拜。
  到仓尼堪多时,向导们已经带着牦牛和马匹在这里等候我们多时了,按照当地习俗,进山前要进行一场隆重的煨桑仪式,以祈祷平安。雨依旧在下,当成堆的牛粪、木柴、桑枝、酥油、青稞在向导们的祈祷中堆上煨桑台,浇上汽油点燃,火星飞溅时,煨桑开始了。随着喃喃念诵的经文、肆意飞溅的青稞酒、漫天抛洒的风马纸和大声高喊的“阿伽罗”,我们跟着向导一起围着煨桑台顺时针转动,隐约感受到阿尼玛卿的庄严,似乎它就在头顶俯瞰着我们这些朝拜者。煨桑渐渐告一段落,然而正在兴头上的风雨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虔诚而消停,仍旧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只好继续自驾,争取今天尽量往前赶一赶。
  下午4点多,头车在泥泞的道路上突然陷车,注定了我们驾车行程的尽头,而这个地方几乎没有平地可以扎营,坡下的灌木丛成为这第一天惟一可选的营地。到了这里,手机的信号也已经没有了,坐在熊熊的牛粪篝火旁,我们的转山终于开始了。
  启程
  一早醒来,天似乎晴了,远处的山峰也隐约露出些头绪。好吧,但愿能有个好天气。根据大家的意愿,我们分为徒步和骑马两个小队,徒步的人先行出发,我们祝福他们顺利。漫长的收营,将所有行李驮上牦牛背后,骑马小队终于出发了。说实话,对于骑马我不算陌生也不算熟悉,可以说是个半吊子,看着同事骑着一匹小瘦马自在地蹿前跑后,还真是有些心生羡慕。给我牵马的向导长着一头卷发,总是笑嘻嘻很开心的样子,边走边用不甚熟练的汉语跟我聊天,还时不时唱上一段山歌,那快乐的样子像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让我也不禁跟着开心,那种嘹亮与宽广似乎是藏族人所特有的气质吧。坐在马背上总算不那么紧张了,开始分神欣赏沿途的风景,大片大片辽阔的草甸,点缀着各色盛开的野花,偶尔抬头,天空上的雄鹰静静飞过。河谷中突然出现了一片鲜艳耀眼的经幡群,这里有一棵巨大的柏树,据说是这里的第一棵柏树,也成为了当地人朝拜的地方。由于我们骑马小队的时间相对宽裕,所以决定在这里休息。向导们拿出准备好的五彩经幡挂到上面,我也挑了一串系上,默默地许下自己的心愿。看着他们如此认真地挂经幡,煨桑,磕长头朝拜,毫不懈怠地一遍遍念着六字真言和经文,开心大笑着在旁边的空地上赛马耍玩。也许,简单的生活与虔诚的信仰让人拥有纯净的心灵,正是这种纯净,能让人真的快乐,真的幸福。
  美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不知何时,天上又开始飘起细雨。路途中时常要穿过河流,那些冰川雪山的融水,想想都觉得刺骨寒凉,不禁也开始为徒步小队担忧。
  这天的营地叫做旦却贡卡,我们在大约下午5点到达,海拔约4200米。雨还在继续,向导们赶紧支起帐篷,点燃篝火并开始煮热汤面。我似乎又陷入高反中,赶紧捂着睡袋躺在帐篷里,让同伴帮我冲点葡萄糖水。渐渐好转,溜到大帐篷里吃面,跟大家聊天。天渐渐黑了下来,徒步小队终于到达营地,看着他们疲惫的样子和被河水打湿的长裤,我为他们的坚持感动,阿尼玛卿也一定会眷顾虔诚的孩子。
  朝拜神山
  钻出帐篷,竟是个意外的晴天,那腻腻歪歪的雨似乎总是在午后到来。昨日遇到的一对转山的母女,据说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出发了,想早些完成转山的功德。而我们则聚在一起喝了一大锅热汤,准备出发时发现,徒步小队的人数骤减一半,而向导也分出两匹马给他们,以方便过河。
  一路沿着河谷前行,一头孤独的野牦牛高傲地站在山顶俯视着我们的马队,刚看到它的时候,我甚至恍惚地觉得那是一尊雕像,气场强大,好似阿尼玛卿的守护者。向导说,我们大概是进入了它的领地,赶紧带领大家迅速通过,以免惹怒了这位高贵的主人。可当我们刚绕过这座山丘,野牦牛竟从山坡上冲下来跟在我们马队的后面。两名向导赶紧驱马靠过去,把这个强壮的家伙挤得远离马队。而我们则赶紧加速前进,还真是有些惊险刺激。
  今天帮我牵马的向导换成了一个脸黝黑瘦长很有型的家伙,名字叫肉孜。他似乎比昨天的卷毛“激进”很多,拉着我一路狂奔,幸好我已经比较适应骑马的感觉,可还是搞得屁股生疼。远远甩开了后面的同伴,我俩一直跟赶牦牛群的小伙子一同前行。真佩服他,一直是走路在赶牦牛,速度竟不比我们慢多少,尽管他几乎不太会说汉语,可还是一个劲儿地冲我笑,那亮亮的眼睛和憨憨的笑容足以说明一切。
  前面不远,看到垭口上好大一片经幡和白塔,看来这就是路程中海拔最高的垭口了。一路向上爬坡,我跟我的马一起气喘,冲向那个挂满经幡和风马旗的垭口——达却贡卡。不知是不是阿尼玛卿感受到了我们的呼唤,本有些阴阴的又快要下雨的天忽然裂出一道蓝,而阿尼玛卿的顶峰就那么出现在了这片蓝色中。我就那么傻傻的看着,像是神的召唤一般,不自觉地按照当地藏族人的习惯跪拜下去。
  传说阿尼玛卿山神是活山神沃德的第四个儿子,沃德为了拯救藏区百姓,使他们解脱灾难,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派老四到安多消灭妖魔,降伏猛兽,惩办坏人,使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后来老四与其父沃德巩甲相会时,修建的九层白玉琼楼变成了阿尼玛卿山神。同时,阿尼玛卿还是格萨尔王的护法神,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慈善的心肠,他有许多家族、侍从和卫士,都环绕在他的身边。而我们转山一圈,自然也就逐一认识了整个阿尼玛卿家族。
  4700米左右的海拔,我也不敢造次,慢悠悠地围着经幡群转了一圈,边走边许下自己的心愿,又一次系上了属于我自己的那一段经幡。传说中的阿尼玛卿山神,是一位骑着高头白马,一身正气的威武神灵。在藏族人的心目中,阿尼玛卿雪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神山,它有求必应,特别对向我们这种远道而来的朝拜者更是庇护有加。藏族的先贤们这样描述朝拜阿尼玛卿山的功德:只要我们以至诚之心供养,我们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就都能实现,所有的不顺都能离我们远去。不论你是求事业、婚姻、家庭、健康等人天福报,还是求解脱、成佛,只要心诚,就都能如愿。我想,我是用我最诚挚的心在与山神对话、倾诉。
  后面的队伍先后都到达垭口,在这个超大的煨桑台边,又是一次令天地为之震颤的祭祀,虔诚的诵经声越来越高亢,满天飞舞的风马纸,带着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和对家人的祈福飞扬。不知阿尼玛卿这个身着白色盔甲,胯着白马,手执银枪的神灵是否听到了子民们源自心灵的呼唤。之后的路途我似乎还沉浸在那阵阵低沉的诵经声中,坐在马背上不时回望雪山,心里还在悄悄念叨着自己的愿望。而阿尼玛卿的真容,也随着我们的渐渐走远又再次隐藏到了云层的后面。
  阿尼玛卿的天气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都,时而晴天时而风雨,在我们寻找多时终于找到干净的水源可以扎营的时候,雨又像约好了似的哗哗的下起来。在我们营地的河对岸叫做西马智地,传说是山神们赛马的地方,而这里也正是阿尼玛卿的南大门,我们的转山行程已几近完成了一半。
  骑马的队友先后到达,今天一共约24公里路程,上下坡度很大,大家一直在担心着徒步的几个人。都已经8点了,他们还没有到达。大家一致决定,让两名向导沿路回去接应。近10点,他们终于到了,大家一阵欢呼。原来由于天黑他们走错了路,幸好偏差不是太大,回去接应的向导亮着头灯,大声喊叫着,终于跟他们遇到。只有每一个人都安全归来,我们的转山才是圆满的。
  下了一夜的雨,虽然终于有机会睡到自然醒了,可醒来外面依旧在下雨,10点多了还不停。向导决定,不管雨是否停,12点半必须出发。好吧,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收帐篷。而在我们出发之前,雨神奇的停了。
  这一天走走停停,相对是最轻松的一天了。出发不久,向导就招呼我们看一处泉眼,这里叫做白度母神泉水。向导说,在这里用藏语念卓玛经,泉水就会变大,听得我将信将疑。想不到,随后跟上来的一位向导真的会念卓玛经,只见随着他的念诵声本只有一股的泉水竟渐渐变成了三股!而随着经文的结束,泉水又慢慢恢复了原状,真是神奇。
  下午3点,我们在一处牧场休息,向导们兴之所致来了一场赛马。他们把马背上所有的东西卸下来,马鞍、脚蹬统统不用,显示出高超的骑技。4点多,我们到达了觉幕雍然,这里可以算是阿尼玛卿的西北侧肩膀。藏语意为阿尼桑姆修行洞,藏族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曾在这里修学佛法。传说这里属杂日山脉,天竺国的空行母修行岩洞,唐东杰布等修成正果后,在岩壁上留下头部与胸部痕迹。岩石上还留有格萨尔王的神驹和神犬的足迹。
  终于,有越野车来这里接上我们到达了下大武乡,我们的骑马行程结束了。这一晚,可以睡在房间里,有电,有热水,有炉子,有热腾腾的米饭炒菜,这时如果遇到央视的采访,我一定说“我很幸福”。
  告别马帮
  几天的雨水,让潮湿的空气中充斥着青草的气息。骑马的结束也意味着自驾行程的开始,一早起来喝了一碗鲜美无比的羊肉粉汤,上车出发!二十多分钟,到达藏文化中心,这也是一所学校,周边很多孩子都来这里学习文化科。活佛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孩子们的教室,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这里最缺的还是老师,如果有愿意支教的老师一定要推荐他们过来。
  马帮昨夜在这里扎营,而我们今天就要在这里跟他们分别。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谁也不想把气氛搞得太过悲伤,可看着他们笑脸,听着他们送别的歌声,想起一路上的篝火、热汤,一句句虽不熟练却充满关怀的汉语,“累不累?”“冷不冷?”当然,还有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阿伽罗”,与他们拥抱告别时,眼角却终有泪水流下。
  车子一直在颠簸的砂石路面上颠簸前行,多次冲过被水冲毁的路段,其中一辆车竟然方向盘坏了,正在大家都有些着急的时候,想不到司机大哥竟用一根哈达修好了车,实在是威武!下午两点多,抵达4600米的垭口,哈龙冰川正是在这里,连绵不绝的雨依旧不肯停下,而这如何能阻止我亲近黄河源头最大的冰川?一步步爬上冰川下的经幡群,奔至冰川面前,哈龙冰川像一个文静贤淑的 少女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我相信这个庞大的冰川是有生命的,只要肯用心聆听,你就能听到她呼吸的声音。而冰川的逐渐消融似乎已经成了不可逆的事实,她的挣扎,她的苦痛,又该如何释放。
  傍晚6点多,抵达雪山乡。没水也没电,但还好有干爽的房间可以打地铺,这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
  马帮队长肉桑的家就在雪山乡,所以我们在这里又相遇了。他伸手一指旁边的山坡:“那个山坡到那边那棵树,都是我家的,我要开个旅馆,以后你们再来就有地方住了!”我瞪大眼睛看着他的手刚刚划过的地方,天,估计走一遍怎么也得花费十多分钟吧,但愿他真能如愿盖起自己的旅馆。经过前几天的行程,能坐在车里,即使跋山涉水对我们来讲也已经是小菜一碟,似乎也没多少值得惊讶的事情了,可雪山乡有十字架这件事情还是让我们惊讶了。据说,曾经将阿尼玛卿认定为世界最高峰的植物学家洛克曾在此传教,被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人痛斥了一顿,而他留下的十字架则深深地压在了白塔村的白塔之下。
  沿着峡谷一路前行,偶尔可见牧民和牦牛群在不宽的路上撒欢。路过崔贡卡休息时,我们听说这天是莲花生诞辰的日子,晚些时候会有藏戏的表演。这可是个好消息,我们赶快跑到表演的地点,藏戏班子的演员们正在化妆。
  没过多久,随着队长的报幕,藏戏正式开始了,而雨又在这个时候开始落下。演员们在雨水中依旧一丝不苟地表演着,而观众们也打着伞、穿着雨衣,甚至淋着雨在周围观看。我们听不懂藏语的戏文在说些什么,只是隐约听说这是在叙述格萨尔王的故事。结束的时候,整个戏班都围着旁边的煨桑台开始了最后祈祷的仪式,这里的煨桑台跟之前路过的有些区别,上面插满了箭,格萨尔的箭。
  看完藏戏,已经再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这天结束转山的决心。搭了一辆去大武的牧民的车,我们一路飞奔,转山的出发地从我们眼前一晃而过,终于踏上了来时熟悉的土石路。转身仍旧是雨天,一如来时的路,山脉逐渐隐去。晚上8点多,我们回到大武,香喷喷的饭菜,宾馆的床铺都告诉我们,阿尼玛卿的转山结束了,而我们的心,是否真的回来了呢?
  户外探险提示
  交通
  从西宁有小车可以直达大武,通常一人200元,凑齐人数才走,包车大约600元。时间七小时左右。
  从大武到转山起点基本全是土石公路,除部分路段因雨季变泥浆通行困难,大部分路段小面包皆可通行,当然越野车会更保险。
  气候
  5~6月以及8~9月初,月是玛卿神山气候较好的季节,相对晴天会多一些;7月~8月中旬是雨季,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防雨准备,徒中基本没有任何设施可供避雨。
  其他
  全程需扎营,且海拔大都在4000米以上,在三叉口和下大武乡有商店可补充用品。部分路段可供扎营的地方很少,主要是没有干净的水源。
  关于向导,可以提前联系玛沁县旅游局,请他们推荐,在大武、雪山乡等地都有人可以做向导,基本能够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这边由于虫草经济,所以大部分人都比较富裕,有自己的马和牦牛,还有些有越野车。可以直接找他们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