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亟待破解电网建设难题

2012-12-29 00:00:00丁杰
支点 2012年11期


  核心提示:武汉已迈入城市大建设时期,迫切需要在市政规划中提前谋划电力用地和电力线路通道,避免电力工程难以落地而导致的城市用电卡口。
  29亿元!这是“十一五”期间,武汉电网建设项目预计投资在实际使用后的结余资金。“这意味着,很多项目争取来了,到最后没有落实。”武汉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敏勋眉头紧锁。
  他担忧的是,由于国家电网对地方供电采取垂直管理,过往的项目推进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国家电网的专家对当地投资环境的判断,量体裁衣,缩减下一阶段的投入。“这对大建设时期的武汉是极为不利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过去的几年间,武汉的电网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同步推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武汉的电网建设者们也清楚当前面临的难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这些口号的落实,离不开电力保障。在中西部内陆城市相继崛起的大背景下,武汉电网亟须找到一条出路。
  “难产”的变电站
  项目有了,钱也有了,开工建设不就可以了?许多人不能理解。
  记者从武汉供电公司了解到,之所以会出现“有钱没处花”的现象,主要在于电网建设存在“三难”:一是规划选址落实难,二是线路通道选择难,三是项目开工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久前竣工通电的220 千伏宗关变电站——项目建设耗时8 年是武汉迄今“最难产”的变电站。
  作为电力工程公司今年“迎峰度夏”重点工程之一,为确保用电高峰到来前投入运行,武汉供电公司全力攻坚,采取超常规措施,抽调精干人员组成突击队,重点突击难度较大的施工环节。
  尽管是在原址上对老宗关变电站进行拆除改建,但过程却一波三折。
  此前,这处变电站周边有轻轨、武广商圈,是武汉电力负荷压力大的区域之一,其供电线路是单电源,一旦突发故障,就会大停电。新站建成后,轻轨、武广商圈将多一路电源支撑,用电的可靠性更高。
  “历经8 年的建成,不是因为缺钱。”武汉供电公司负责该工程的人士告诉记者,工期延长一是变电站选址困难,二是预留的架线通道被占用,电缆只得入地,工期延长。
  原计划,准备在宗关附近选一处新址修大型变电站,但用地选址迟迟无法落实。供电公司只得在宗关变电站原址进行拆除改建。
  开工后,其间施工一度受阻,如规划预留的架线通道被占用,只得入地敷设电缆7.2 公里。敷设穿越中心城区,需要不断与城管、交管、园林等部门协调,遇到复杂地段,每天只能推进5 米。工期推迟、电缆入地等使宗关变电站姗姗来迟,且造价高达7.3 亿元。
  供需矛盾
  220千伏宗关变电站只是众多工程项目推进缓慢的一个缩影。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电力供应存在卡口。
  以220 千伏珞珈山变电站为例,现有政府部门、大学、医院等众多一级负荷,截至目前,该站今年最大下网负荷已达306 兆瓦,容量接近满载。
  由于区域内缺乏电源点,东湖高新虎泉供区大部分负荷也由该站供电,加重了珞珈山的供电压力。
  武汉供电公司预计,“十二五”期间虎泉供区负荷年均增长为17.7%,如果不尽快建设虎泉变电站,珞珈山变电站将严重卡口,一旦变电站设备发生故障,即会造成一级负荷停电。
  如何解决项目落实难与电力卡口大这两者间的矛盾,对政府、供电公司都是一个考验。
  “十一五”初期,武汉供电公司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用电负荷增长需要,会同武汉市规划局、武汉市市政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武汉电网“十一五”“十二五”电力专项规划》,完成了一批新建电网项目规划选址(线)工作。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这项工作从城市规划源头控制和预留了电网项目发展空间,为电网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由于电网规划执行力不够,加上电网建设环境不宽松,造成部分电网规划项目难以落实。
  记者从武汉供电公司拿到的数据显示,2006 年至2010 年,武汉电网应建成220 千伏变电站17 座,实际只建成8 座;应建成110 千伏变电站50 座,实际只建成38 座。
  “电网建设的一个特点是工程建设周期长,在正常情况下,110 千伏变电站的前期工作需要1 年半时间,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工程建设合理周期是13 个月;220 千伏变电站建设周期则更长,前期需要2 年时间,建设时间要18 个月。但更多时候,前期时间却成为不可预估的未知数。”王敏勋告诉记者,220 千伏虎泉变电站,前期工作已进行了2 年多时间,至今开工时间遥遥无期。
  他希望,政府对电力项目的环评、土地预审、水土保持、项目核准等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让电网建设享受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的待遇。
  电力先行
  为了顺利推进工程建设,近年来武汉供电公司借助每年全市电网建设工作会,将当年武汉电网建设项目按区进行分解,由分管副市长与各区政府领导签订责任状,加强了电网建设项目的督导与协调。
  在与政府和其他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的过程中,每月一次的全市电网建设的协调例会,是王敏勋每月工作议程中的重要一项。
  “协调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可以解决一些重难点问题,一些项目建设进度得到推进。”王敏勋说,例会由副市长主持,所在的区政府、规划局、地铁以及大的用电单位都会参加。
  结合“工业倍增”计划,武汉全面启动新型示范化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工作,由各区政府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专班,负责落实区域内新型工业化园区电力专项规划编制,并将专项规划纳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控制,以有序推进各园区电力设施配套建设。
  王敏勋发现,如今武汉的工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越来越重视,在政府的引导下提前做电力园区专项规划,而不是一味招商引资。“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用不上电,也用不好电,也就是可靠性不强。”
  “相比其他大城市,武汉电网项目的相关政策还比较欠缺。”王敏勋希望政府规划部门在工业园区、高层建筑密集区、金融商业区等负荷密度比较大的区域,提前布点开闭所、大型配电室及供电配网通道,并简化用地及行政审批等手续,确保供电配网能网格化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统筹管线
  武汉已迈入城市大建设时期,迫切需要在市政规划中提前谋划电力用地和电力线路通道,避免电力工程难以落地,导致城市用电卡口。
  当前,武汉市已将电力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将变电站和电力通道等电力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统一。
  他希望,电力发展专项规划能够跟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同在一个规划平台上,这样有利于电网建设项目的超前实施,做到电力先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最大用电需求,使“工业培增”项目得到落实。
  对于武汉供电公司来说,工作的重点则是紧密跟踪市政重点项目,确保项目选址、通道选择与市政重点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落实。
  当前,武汉已经规划的地铁线路有11 条。随着地铁多条线路的开工建设,武汉的地下资源将会更加紧张,供水、排水、燃气、地铁、电缆都将在地下层层铺开。
  据悉,武汉供电公司正在细化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力求将武汉电网至2030 年的变电站布点和配电网线路走廊纳入武汉城市“规划一张图”。“要在城市规划的图形平台下完成武汉电网规划预留用地。”同时,王敏勋也建议政府在安排城区道路建设与改造时,将电力通道一并予以考虑,以保证电网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协调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