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中国城市

2012-12-29 00:00:00于德清
支点 2012年11期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作了一个封面报道:“2025 年最具活力的城市”。他们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因为,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流行说普通话。到2025 年,中国将有10 亿人生活在城市之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有221 个。到2025 年,现在全球城市TOP600 的四分之一会跌出榜单之外,将有99 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上榜,其中,72 个来自中国。而未来75 个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中,有29 个是中国的城市。
  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对中国城市化最乐观的研究。这份研究并非没有事实根据的狂想,根据官方数据,去年中国城市人口就超过农村人口,首次实现逆转。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城市出生,从偏远的乡村涌入城市,中国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且还要高歌猛进十几年。
  城市化固然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流动人口、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想方设法控制人口,甚至纳入了区县政府的考核目标。鼓励小城镇发展,避免“西方国家的大城市病”,曾是主流的看法,至今也很有市场。
  可是,如果有些人以为,能够人为设计甚至阻挡城市化的进程,那不是狂妄的就是徒劳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城市化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降低各种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道理或许很抽象,事实却非常简单。当不计其数的人员从四面八方涌到一个城市中时,企业就会更方便地招到所需要的员工,对个人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而对投资、商贸洽谈等等来说也更加便捷。
  城市化从来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而是意味着新的文化和新的文明。城市化的浪潮实质也意味着中国社会自由、公平、公正的扩展。城市里人员集中、资本集中,竞争更加激烈,也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公平。在中国这个法治仍然有待完善的社会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前两年,“逃离北上广”曾经成了一些年轻人的选择,可是,不久之后,又有很多人“重返北上广”。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发现,小地方要“拼爹”,大地方要“拼命”,作为平民子弟“拼爹”绝无可能,“拼命”还有一线希望。
  5年以前,我就和朋友说,将来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将像日本东京、美国东部地区一样,各自成为汇集上亿人口的大城市群。将来有一天,从北京的西山到天津的渤海之滨,将是绵延不断的城区。这5 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迅速,北京的扩张带动了周边河北廊坊、燕郊等房地产的发展。来自北京的购房需求,让燕郊的房价翻了一番。
  10年以后,北京会怎样?武汉、成都、西安这些中西部城市又会怎样?
  聪明的人,不是站在城市化浪潮的对面,去设障、阻挡,而是顺应潮流,以长远的眼光,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为将来的城市化铺路。国家应该做的是,为国民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障。
  城市的活力就来自人们的自由,有充分的自由才有更加高效的市场合作、交换,也才有创新。真正释放中国社会的活力,就是打破种种制度的壁垒。如若能做到这一点,到2025 年,或许会有更多的中国城市进入世界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