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短期的救市手段,而是长期的制度性安排。
2000点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2012 年9 月26 日, 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999.48 点,创下43个月以来新低。
“刚涨了几天,又失守2100点了,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10月15 日下午三点, 看到上证指数最终以绿色收盘,老股民崔文发问:“在美股准备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中国A 股难道会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吗?”
“熊”居全球的A 股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收盘,上证综指今年以来累计下跌了2.61%,深证成指累计下跌3.87%,相比之下,全球主要市场(美股三大股指、欧洲三大股指、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今年以来均实现了上涨,且多数上涨幅度在10%以上。
在2000点的紧急关口,监管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救市”措施,正想有所作为。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表示,境外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对A 股市场投资需求强烈,申请投资额度积极性都很高。
除了大力引进境外投资者之外,在IPO 的进程上,监管部门也明显表现出了“休养生息”的意图。今年7 月31 日以来, 证监会IPO 审核出现了长达2 个多月的“空窗期”。而在9 月24 日重启审批后, 仅4 家公司上会, 且过会率仅为25%,较之以前大幅放缓。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告诉人们: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然而,5 年来, 中国经济在领跑世界,GDP 增长年均9%以上,上证综指却累计下跌了60%以上,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一“熊”到底。
2012 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回落至7.4%,经济增速仍高于欧美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国家。但今年以来,全球主要股指纷纷上扬,A 股依然“熊”居全球。
“长胖不长高”的尴尬
对于中国股市的反“晴雨表”现象,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指出:“中国A股总在迅速长胖,但没有长高。”
他认为,A 股从2008 年到现在,指数上扬并不多,但流通比例从30% 现在变到80%。中国流通市值也是从几万亿元变成20 万亿元的水平,扩张过快使股市难以反映市场基本面。
2002年以前,创业板、中小板均未出现,沪深主板独步A股;当时也没有沪深300 等指数,投资者关注的只有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
这一状况在2004年开始改变。中小板开闸,各地中小企业争相上市,A股市场迎来第一个扩张期。2009 年7 月10 日, 随着桂林三金(002275)、万马电缆(002276)两只中小盘新股携手登陆资本市场,A 股也随之宣告新一轮IPO 大幕拉开。同年年底,创业板出炉,更多的中小企业纷纷成为上市公司。
2011年之前,聚集在资本市场的要么是清一色的大型国企,要么就是缺乏竞争力但手揣着指标上市的各地老企业,那时的投资者往往会抱怨A 股投资标的太少。
证监会数据显示,11年前,A股市场仅有1073 家上市公司,A股市场总市值只有4.35 万亿元 (截至2001 年12 月31 日);11 年后,A 股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471 家,A 股的总市值已高达21.63 万亿元(截至2012 年10 月23 日)。11年间,A 股体量已由纤弱瘦小的孩童成长为腰大膀圆的青年,其投资标的增长超过1 倍,总市值更是2001 年的5 倍之多。
11 年前,股票炒多高,可以由庄家说了算,随着股改推进,A 股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再加上IPO 的启动,股市迅速扩容,产业资本参与增多,大户联手坐庄的日子式微。
实际上, 在A 股经历了998点后,进入大扩容和股改阶段,由于流通市值猛增,再多的金融资本也无法抵挡扩容压力,庄家坐庄局面终于难以维系。随着第三方存管推行,庄家靠开立“拖拉机”账户分仓操纵股价的模式也难以实现。
这也是李大霄所预期的:“一旦流通比例从80% 到100% 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市场就有可能、真正反映实体经济的情况了。”
“任重道远”的救市
安邦咨询公司一位高级研究员指出:“中国股市能否及时真正发挥‘晴雨表’的作用,也许并不取决于流动性宽松,也不取决于市场扩张,主要看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进程。”
“当股市泡沫越来越大,体制改革便会加快。”经济学家韩志国从更深层次出发,分析了制度与危机的双重博弈。
韩志国指出,1996年底、2001年下半年、2007年底的三次大跌,都是股指创历史新高时发生的。如1996年4 月到12 月,上证综指涨幅124%,深成指涨幅346 %,涨幅5 倍以上的股票超百种;2001年上半年,证券市场则突破三年多的箱体顶部,创下历史新高;2007 年10 月16 日,上证指数创出6124点高峰。
制度伴随着泡沫,逐渐整合着脱缰的市场。“资金救市只能治标,市场制度救市才是治本。”韩志国认为,中国股市的定位一直存在着严重错误,股市的地位、功能与作用也一直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甚至如同一个“圈钱”的工具。
一次次的“泡沫崛起”,使得管理层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
2011年10月,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后,出台了大量改革性政策,对内完善市场制度,对外则坚决肃清股票交易的环境,掀起了一股改革旋风。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加大,内容涵盖也极广泛,包括“新股发行的审核批准”、“打击炒新”、“严查内幕交易等证券期货犯罪”、“降低交易费用”、“拓宽养老金入市渠道”、“上市公司增加分红”、“完善主板及中小板退市制度”和“创业板退市方案”等方面。
随着时机逐渐成熟,包括主板退市制度的一系列举措也频频展开。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系教授丘克对记者表示:“这是配套退市制度而出台的新规,现在‘垃圾股’满天飞,必须有进有出、优胜劣汰。”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直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从估值角度来衡量,剔除银行股、石油、煤炭等股票,A 股股票估值的中位数仍然有30 倍之高,也就是说,这些股票大约一半的市盈率仍是虚高。
“破而后立”的展望
9月17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完善股票市场,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并探索建立国际板。闻此信号,18 日A 股市场立刻大跌,“国际板消息出一次、大盘跌一次”再度得到验证。
9月中旬,由沪深证券交易所和负责股指期货的中金所牵头的中国资本市场推介会,在美国旧金山、纽约、波士顿路演,被问及较多的话题是中国的“国际板”何时能推出。市场人士分析,除希望吸引海外投资机构、提振A 股市场外,中国资本市场推介会也许是“国际板”成立的信号。
“华西证券”高级分析师杨悦告诉记者,对致力于制度建设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国际化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将一部分国外的企业吸引到中国A股来上市,其“鲶鱼效应”是令人期待的。同时,“国际板”对中国投资者也是极大利好。因为将来有资格在“国际板”挂牌的境外公司,都是像微软、汇丰银行、英特尔、IBM 等一流的跨国公司,都有实力坚持“按季分红”。
“‘国际板’的推出,短期内给A 股带来的看低效应也是不可避免的。A股市场已连续两年处于弱势,一听说出‘国际板’,就联想到国际企业来分流A 股,便形成了‘闻国际板就跌’的现状。”杨悦指出,“问题核心在于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趋势要得到改善,使投资者信心逐渐恢复。”
并未远去的信心
申银万国深圳首席投资顾问叶帅指出,目前实体经济未能走好,导致市场持续回调。市场要想出现趋势性反转,还得实体经济出现明显改善,成交量进行配合;中期来看,QE3 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乐观,尤其压缩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可操作空间,对A 股的传导链影响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等板块。
虽然资本市场一片“哀声”,但从去年延续至今的证券市场改革,也显示了管理层的决心,使很多投资者对股市回暖还抱有信心,市场上亦不乏对股市走势的乐观判断。
一位资深财经记者通过对媒体舆论的分析,认为救市政策即将到来:“新华社近期曾发文呼吁股民保持信心。作为权威媒体,新华社这种态度预示着管理层的未来走向。”
李大霄同样充满信心:“随着世界各国推出的刺激经济举措不断出台,中国拯救股市的政策肯定会出台,力度也会逐步加强。比如控制新股的发行数量,在股市的供求方面保持平衡,降低投资的交易税负,加强股市的投资回报等,这些都将利好市场。”
面对着众说纷纭的股市和扑朔迷离的未来,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发出肺腑之言:“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短期的救市手段,而是长期的制度性安排。”
我们期待,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契约精神的建立,一个成熟、稳定的多层次市场将带来精彩纷呈的投资机遇,价值投资、分红收益也不再是一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