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吴恒时,他正趴在桌子上睡觉。旁边扔着一个黑色背包,衣服上印着“复旦”Logo,一条蓝色的骑行头巾绑在右手腕上。看上去和周围的学生没什么差别。
在两个采访之间,他有5分钟时间补个觉。“这段时间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不过不要紧,“基本上现在已经快结束了。”作为一个习惯关注网络的人,吴恒清醒地知道一个新闻热点的热度最多持续两三周。
如果你不关注它,它迟早会来关注你
让这位普通的复旦大学研究生变成社会焦点的,是他所开设的食品安全问题网站——“掷出窗外”。这里集中了8年间中国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两千余篇,网友可从首页的地图上点击任何地区进行检索,被称为“中国有毒食品维基百科”。
“掷出窗外”于2011年6月17日上线。今年5月11日,网站日浏览量超过100万,Alexa中国区排名1674,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上公益网站的纪录。
吴恒早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特别感兴趣。回溯他的日志可以看到2008年蒙牛事件发生后,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愤怒、抱怨、吐槽,仅此而已。直到2011年夏天,他吃了半年的10元牛肉盖浇饭被曝出可能是由致癌的牛肉膏制作的,这个消息让他再也坐不住了。“以前觉得食品安全问题是自己小心一点就可以避免的,后来发现如果你不关注它,它迟早会来关注你。”
吴恒想做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库,但是在现有资料库的基础上,要扩充的工作量仍然很大。于是2011年5月11日,他在人人网上发出了招募帖,招来了33位志愿者。他们用17天的时间查阅了近两万篇报道,从中筛选出了两千篇,提取事发地、食品种类等关键词,最终制成了数据库。
这件事情就这么做起来了。回想当时的初衷,吴恒说,“我是那种愿意为了喝一口水去打一口井的人。”
网站成立约一年后,有媒体向吴恒邀约采访。为此他又翻看了当时的调查报告和记录,发现去年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甚至越来越恶化,“去年药品没问题,今年连药品都出问题了。”他感到“掷出窗外”值得更多的人来看,所以开始想办法再度吸引人们的目光。
他投稿到《蛮子文摘》,五一假期过后,这篇文章开始被几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微博转发,很快火了起来。当天下午,就有报纸和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他。“我觉得它应该火,但我也能理解它不火,”因为大家对此都麻木了,可能更关注八卦猎奇娱乐搞笑,不喜欢这种严肃、压抑的东西。
创立“掷出窗外”的另一个初衷与他的历史学专业有关,希望这个网站可以成为时代的一个剖面和记录,为后世历史学家回顾我们的时候提供一个展现细节的切入点。“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尚且不相信会发生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如果不留下点东西的话,怎么能让后人相信这是真的呢?”
在大多数不了解吴恒的人看来,“掷出窗外”的成功让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了传奇;然而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这个网站的产生并非偶然。
有很多人知道自己吃了牛肉膏,但站出来的只有吴恒一个。他说这有性格原因,也跟经历有关。
吴恒的本科是武汉大学空间信息科学专业,毕业后考研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跨专业,一方面是因为当初的专业是父母给选的,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对人文学科的兴趣。
2009年6月,研二的吴恒决定延期毕业一年,去宁夏西海固支教。他觉得应该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做一点改变,没有其他资源,只能通过支教的方式去改变一两个班的学生。
在宁夏,吴恒教六年级语文。有一天上课时,他在黑板上写下“本末倒置”4个字,马上有学生纠正他,“末”字应该是下面一横更长(“未”),因为字典是这么写的。吴恒走过去,发现那个学生的字典上确实是这么写的,因为那是一本盗版字典。
他在班里做了调查,发现全班30本字典中几乎20本都是盗版的,印刷模糊,字体变形。更可怕的是不少本上都写着多个名字,这意味着这些字典可能是一届届传下来的。这个发现让吴恒很震惊。他马上通过网络发起了“一本正经”计划,号召社会上的好心人为孩子们捐款买字典。后来他又发起“天使的翅膀”募捐活动,让孩子们得到一对一的帮助。
吴恒信奉的座右铭是,“If it's worth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