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歌舞片《酒店》中所唱,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虽是一句老话,但时至今日仍耐人寻味。关于金钱,《旧约》和《新约》中均有提及,我们来对照这两句话:“金钱万能”(《旧约·传道书》10:19),以及“对金钱的执迷乃万恶之源”(《新约·提摩太前书》6:10)。贪欲在摩西律法中固然被视为难赎之罪,可正如上述第二条警句所言,在基督教教义中,即便转转致富的念头也同样会受到责难。基督教中极具震慑力的灌输手法之一,便是断言富人将被摒弃于天国之外。俗语说,一个富人进入天国之不易,更甚于一头骆驼穿过针眼。
幸而这些陈规旧律没有吓退人们赚钱的念头,否则西欧也不能成功完成从封建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当然,这些教条在抑制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方面毫无作为,它旨在安抚那些不名一文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又能让那些腰缠万贯的富人们心怀愧疚。这一石二鸟之法对一个试图网罗人心,又寻求上层精英阶级丰厚捐资的组织而言,无愧为上上之策。
道德与金钱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造就了近代史上一个最成功的“世俗宗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令人厌憎之处在于它所奉行的“赤裸裸的自我利益”以及“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加速其灭亡的论断,按说也是科学的、客观的。《资本论》痛斥资本主义的累累罪状,宣告它即将到来的灭亡,预言审判正等着那些无视历史进程和目标的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的清算。
我们也可以把理查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解读成对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批判。该剧的核心论点便是金钱,抑或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开采加工过的黄金,即权力。
在第一幕中,莱茵河的仙女便告诉侏儒阿贝利希,莱茵河黄金铸成的指环可使他脱胎换骨,赋予他无边法力,全世界财富尽归其有,但有个条件,他唯有舍弃爱情的力量,唯有撒手爱的欢乐,方能获取魔力,将莱茵河黄金幻铸为指环。换而言之,便是财富与情感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阿贝利希起初对莱茵河仙女色胆包天地求爱,已招致断然的拒绝和耻笑,故而此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财富。更意味深长的是,他是靠窃取黄金来完成他第一笔资本积累的……
瓦格纳这出气势恢弘的歌剧中,关键之处在诸神偷走了指环之后,阿贝利希加诸指环的一道诅咒:
我以金子赋予我的无尽魔力诅咒:
无论何人戴上此戒都将招致死亡,
拥有此戒者将忧烦无尽,
无缘此戒者则嫉妒钻心!
无独有偶,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也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类似下场——这部巨著虽在美学上逊于《尼伯龙根的指环》,但其意义却远胜之。在第32章中,马克思描述了这样一段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使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靠自己劳动挣钱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此处“小财产”与“大财产”颇有些暗示性。另外,和瓦格纳一样,马克思也预言了清算的这一天:
资本的垄断成了……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资本论》中预言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走上沃尔哈拉神殿的毁灭之路的提法并非马克思首创,套用瓦格纳的术语,这一提法实为19世纪文化的主流旋律之一。从小处来说,这种经济现代化导致社会秩序分崩瓦解的主题贯穿于整个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
在狄更斯的小说《董贝父子》中,那些穿越伦敦的铁路象征着毁灭和死亡。在左拉的小说《金钱》中,一家银行的兴衰隐喻着路易·拿破仑第二帝国的朽败。莫泊桑在小说《漂亮朋友》中,也以类似的笔触描写了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一位有着漂亮外表的年轻人的卑劣行径——在这本小说中,一切人际关系都屈从于股票交易。
霍布斯鲍姆的“末世论调”
今天历史学家们仍在探讨一个核心问题,这也是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多激进分子提出来的:为什么资产阶级倾向于专制贵族统治,而摒弃工人和手工业者的运动?(在理论上)他们与后者的利益是共通的。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只要中产阶级的经济抱负不受阻遏,他们就乐意放弃他们的政治抱负,让旧政权掌握实权,以换取保护,免受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的侵害。
这一剖析模式影响深远。此后即便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也会沿用这种马克思主义方式对历史进行解读,其中一典型例子即是将19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时大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脱离自由贸易主义而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联系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常被看做一种资本主义的“世界大火”,是帝国主义竞争不可避免的后果。
不得不提的是,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最为宏大的两部历史学巨著均出自马克思主义者之手:伊曼纽尔·华伦斯坦的《现代世界制度》,以及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四卷《现代世界历史》,后者至1994年才得以完成。
霍布斯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