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项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它体现了较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尚未定型。因此,其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及信息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征,创设情境,启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讨论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
二、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
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认为他们在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标准。由于城乡差异,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亲身操作过电脑,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统一授课,难免会有很多学生听不懂。
为此,我结合实际情况特别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了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16%的学生初中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56%的学生能上网搜索资料、查看新闻、在线观看影片;15%的学生能熟练应用Word制作精美的贺卡、校报;18%的学生熟练使用Excel制作课表、值日生表;5%的学生能进行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7%的学生了解Photoshop;80%学生希望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上深入学习Photoshop,以便生活中设计个性的图片、艺术字。针对现有状况,在教学时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使信息技术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由于城、乡各初中学校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配置差异,导致高一新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了解及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对于大部分已经在初中接触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要通过学习重点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整合升华,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基础特别差,甚至在乡镇初中没有开设此课程的弱势群体,要特别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
四、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学生,耐心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对基础差、性格内向学生的鼓励更要恰当、及时。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新大纲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1. 讲、练结合法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章节,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首先示范简单、具体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再请学生亲自实践,通过现象解决问题。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更加快捷、准确地获取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处置突发现象的应变能力。
2. 任务驱动法
“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如在学习《power point幻灯片制作》一章时,要求学生模拟教师的课件去尝试、去思考,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如何建立、保存power point文档;(2)添加文本内容,设置字体、字号;(3)插入图片、声音、超链接等功能;(4)页面设置及文档打印。学生自己实践,最后由小组挑选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作品演示。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此种方法非常有效。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未来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得到全新的升华。
(凌源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