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本活动经

2012-12-29 00:00:00张慈暖
成才之路 2012年11期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数的认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童话故事。基于学生的这些活动经验,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提供的素材就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情境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让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
   第一环节:从生活中的数导入
   师:老师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数,看它们分别是谁?
   【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环节:从操作中探究新知
   1. 数数,并理解10个1是一个十
   (1)猜小棒,师出示一堆杂乱的小棒,生猜有多少根?
   (2)要想知道你猜得准不准,我们可以怎么做?指名数一数。
   (3)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感知“十”并集体交流,总结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或圈一圈的好方法。
   ……
   【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圈10,数形结合,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 数的组成
   (1)师摆小棒,学生说说是几个10和几个1,它们合起来是几?
   (2)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3)11~18各数任选一个,用你喜欢的方法摆一摆,跟同桌说一说。
   (4)摆19根,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5)延伸:3捆是几个十,是多少?4捆,5捆呢?
   【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Bmem7og0fequ/Fajc8mv+zJRijZXADgroSJfy7Ttzsg=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最后的延伸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 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1)看直尺上的数,说说这是谁的座位(1~10)
   (2)猜一猜10的后面有哪些数?
   (3)指名数数,从( )数到( )。
   (4)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什么?【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渗透逆向思维的训练。】
   第三环节:从练习反馈中强化新知
   ……
   1. 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7、20页。介绍好方法,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2. 我们的礼物
   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赶快按顺序连一连!
   3. 实际运用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并圈一圈。(2)比一比谁的星星多?
   【意图:通过翻书不仅能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学生的数感。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了逆向思想。】
   【反思及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是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我从以下几方面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
   1. 从现实情境中引入学习内容,尊重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课始就设计了找生活中的数引出课题,同时通过数主题图中的数量,不仅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且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即掌握了学生的已有水平。
   2. 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我特别注意将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操作(摆小棒)提出问题:“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有12根呢?”使学生自然将已有的10以内的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然后,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说等多种实际操作,真正深刻认识11~20之间的数,获得11~20之间的数的组成的知识,初步认识单位“一”和“十”,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为将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力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4.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1~20以内的数生活中经常用到,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
   (乐清市柳市镇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