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中职英语实际教学中对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曲解,文章从实现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前提、基础和载体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互动;要素;条件;教学组织形式;载体
根据中职基础英语新大纲的理念,英语教学应该是全人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实现这一新理念,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因为互动教学法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互动式课堂教学”经常被误解为: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而且学生回答的内容往往是教师所希望和预见的。这样的课堂活动的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师严格控制下所进行的互动。因此,了解并掌握互动式课堂教学的要素显得至关重要。
一、掌握互动的要素——实现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前提
英国著名作家、教育家Herbert George Wells指出:“语言的互动是一种合作的活动,它包括建立一个发送器、接收器和语境三者构成的三角关系。”互动不只是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因此,真正的互动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 互动是多向、多层次、多维的
语言信息应该是在如下的模式中交互传递: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参与互动,他们既发送信息也接收信息并加工信息。
2. 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信息传递中师生、生生间既互相填补信息差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活动中,小组活动应当是实施互动性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应当更多地被采用。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应适时采用其他的组织形式以丰富互动的内容,提高互动的效果。
3. 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创造
在互动性语言活动中,学生通过真实的交流,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语言的创造。
4. 互动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
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作用是动态的,在不同阶段应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活动;在展开阶段,教师是组织者、辅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在深入阶段时,教师应起“润滑剂”的作用,引出新的观点或内容促使活动继续;在结束阶段,教师应主要对活动进行评估、赞赏。
二、创造互动的条件——实现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理解、掌握了互动要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创造条件。首先要研读、甚至开发教材。根据中职英语新大纲教学目标重语言应用能力和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特点,备课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度的挖掘和取舍,甚至引进、开发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课堂安排上给学生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其次,在选用教学途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寻找适合学生、学生也喜欢的教学途径。再次,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根据中职生上述的实际,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促进教学的成功。最后,教师应在课堂上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由于基础因素的制约,中职生学习自信心普遍不足,因此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为学生创造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同时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辨析、研究、探索,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所习得的学习内容不仅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三、采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互动式课堂教学的载体
当教师、学生做好以上各种准备,教师还应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互动式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几种课堂组织形式。
1. 互动式教学的前奏——学生为主体的预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加上中职生多数英语基础薄弱,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发现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课前教师要引导他们对重点词、句和语言功能等先有所了解。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可以充分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提升其社交语用能力。为实现有效的预习,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
(1)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提高预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如在学习英语3 Unit 2 《Historical Spots》第二课时阅读Big Ben of London,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伦敦的背景知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伦敦的其他景点的信息。有了这样的预习前提,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气氛也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因为他们都急于展示预习成果并获得教师的评价。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预习,组建预习小组。以合作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先自我协作,独立思考,通过反思、修改和提炼自己的方案,然后再相互协作,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
(3)教师应在预习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专业上的支持。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教师可在新单元开始之前把课文重点词、句、重点语言功能等提供给学生,还可以提前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以助学生理解文章。
(4)改革课堂时间,留出预习空间。为真正提高预习效果,课堂后10分钟~15分钟应引入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了课上预习的预热环节,课后也就能更自然、更容易地进入深入预习的环节。同时,也更方便教师参与、引导学生的预习。
2.“主题活动”式互动性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中职生的就业要求,我有意识地加大口语能力的训练。除了每天一人的3分钟“自由演讲”,我坚持实行每两周一次的“主题活动”。后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活动,借助演讲、对话、辩论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呈现某一社会热点话题或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我把学生按6~8人进行分组,由他们自主选定主题,我适时对设计角度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并通过甄别、过滤、筛选和重新组织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同学们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呈现给同学。为活跃气氛,主持方式也可采用独立主持、相声、快板等形式。呈现形式可采取口述、课件等。活动结束后,主要由主持的学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师只是做积极合理的引导。比如,2010年9月学生就根据上海世博会这一当时的热点做了十分精彩的呈现:他们分别以游客和导游的身份配以世博会展馆的图片进行模拟展示。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互动,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实现真正的互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课时间应尽量控制不超过三分之一,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操练语言、交流观点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如在学习《A letter of Application》一文时,我先用10分钟通过PPT介绍英文信函、求职信的基本格式,然后呈现重要的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开始写求职信?何时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如何呈现自己的工作经历?如何表明自己为何选中这个职位?作者如何证明自己工作经历的可信度?作者如何巧妙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最后作者如何不仅让对方了解自己已做好接这个工作的准备而且显示自己是个负责人的员工?接下来大块的时间就交给学生,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配对等形式进行讨论、探索和分享观点。我只在学生中不停地走动,在他们遇到理解困难时给予帮助。实践证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不断的提问、提出观点、讨论、质疑中不仅操练了语言,还形成了写英文求职信的能力。
4. 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职英语课堂在激情互动中演绎深化
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体于一身,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逼真地创设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使重点、难点更易突破。例如,在学习基础英语1 Unit 6时,我下载了两段关于就餐的场景,一是中餐厅,二是西餐厅。同时,在画面上呈现了点餐的主要句型。然后将图像、声音同时播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让学生分角色给剧中人物配音,并根据画面自行设计对话内容。最后将另外下载的几组中餐和西餐菜肴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替换演练。通过多媒体创设语境,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克服因文化背景和中英文表达方式差异造成的阅读理解困难,在学习《海明威》时,我收集了大量的影像、文字资料和声音素材制作成课件,介绍了一战、二战、海明威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故事梗概。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画面,使学生似乎置身海明威的时代,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为了实现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首先要充分领悟课堂教学互动的要素,明确实施课堂教学互动的条件,弄清楚在这过程中自己要做什么,并引导学生做相应的准备和配合,然后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理念并达到“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当然,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还和其他的因素息息相关,比如课后互动,它不仅是课堂互动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也是实现课堂互动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王琴.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
(集美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