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看不见物质的闪光。”教学也是如此,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化的教学方式,不去学习,不去尝试,它永远只在他人撰写的书本里,不会内化为自身发展所需的素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自觉实践新课程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更是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工作者的头脑要不断地进行“翻新装修”,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理念没有更新,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专家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穿新鞋走老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常会有“走老路”的习惯,这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了。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着思维火花的认知方式,也不时地对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个个瞌睡虫都给赶跑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的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改善课堂管理,转换师生角色,创设情感环境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老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1)微笑:微笑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的微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经常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您每天笑眯眯的上课,我们被您看得不好意思走神”。微笑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上轻松了,思维上就敏捷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习任务也能圆满完成。(2)目光:在教学过程中,目光的接触也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条重要的渠道。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组织教学,虽与学生目光接触,但不过多凝视,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视线重点在教室的后排,既可弥补因空间距离形成的与后排学生的沟通障碍,又有利于统摄全班。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在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等。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大大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不断产生温暖感、亲切感。充分发挥这种无声的语言在情感交流中的特殊魅力,能让“无声胜有声”。(3)手势:手势既能进行直观教学,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继承传统,落实“有效教学”
教师组织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刻意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快乐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不断地设问自己:怎样教才是有效的?我这样教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教更有效的方法?
以上这些是我近年来所做的一些小小的尝试,还谈不上经验总结。总之,我们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却仍然是涛声依旧”的现象,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迁西县三屯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