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2012-12-29 00:00:00王忠翠
成才之路 2012年11期


   通过一项学生调查问卷,我发现有68.2%的学生说他们在历史课上习惯照搬教师黑板上的内容,而不会主动探索问题;有72.4%的学生觉得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调查结果反映出历史授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历史课就像一汪死水,在历史课上学生思维不容易激活。但是历史应该是有生命的,传授历史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鲜活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是历史老师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分析造成历史课堂沉闷的原因
   1. 忽视了“人”的存在
   这里的“人”不是单指学生,还包括老师。虽然课改已经开展几年了,但是仍有一些老师迫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也忽略了自己在讲课中对内容处理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个的考试要点主宰着课堂,它们才是课堂真正的“统治者’,老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工具。老师在课上重复考试重点,经常这样说:“这段是考试重点,用笔勾下来,然后全部背下来。”这样做只是把历史知识看成死东西告诉学生,学生自然也就把历史学习当做死记硬背的东西,枯燥无味,从而使历史和历史课的活力丧失。这样的讲授成了没有情感性、思想性、时代特征的历史知识讲授。也就是,老师把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僵死的内容,这样不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缺乏情感性
   初中生的感性认识非常丰富,但他们的理性认识不是太好。而如今的历史课大多是1234或abcd等条条框框的知识点,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节约时间,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果,于是就在课上直接勾画出知识点,然后督促学生背下来,最后做一些相应的巩固练习。如此这般的历史课堂不会出现师生智慧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也不能凸显历史事件中的人文魅力,致使历史课堂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3. 缺乏时代性和思想性
   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以史为鉴”,但现实中却是为了追求分数,课上不留给学生体会感悟历史的空间,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去联系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死”的课堂。学生所记忆的历史也只能是短时的记忆,不是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在讲到《大禹治水》一课时,如果只按照课本去照本宣科地给学生叙述出治水的方法、过程、体现的精神等,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背诵,这样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我就在讲述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列举两个实例来说明疏和堵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种问题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所有学生全都理解了“疏导”的真正含义。
   二、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的方法
   1.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老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的特点,投入情感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等渲染出教学所需要的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环境氛围,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多方位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最佳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进而升华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讲解完庄子、孔子和韩非子这些先贤的主要思想以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如果在我们班有三位老师:分别是孔子老师、庄子老师和韩非子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他们都会怎样处理呢?你赞同哪一种处理的方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热情都非常高。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但帮助学生掌握巩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主张,而且还让学生能够转化和运用,使他们能够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互联系起来,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变得不遥不可及,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历史知识的应用空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 老师要精练授课的语言
   老师优美、形象、生动的话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在平时不断地加强语言训练,讲课声音要抑扬顿挫,吐字要清晰,表达要明白流畅,要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分析要深入浅出,而且描述要生动形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并保持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例如,在讲《万里长城》时,如果仅仅这样说“长城雄伟壮观,工程浩大”,就太单调直白,如果改为“美国宇航员曾经说,由太空上看地球,只能看到两项人类建筑,一个是荷兰的拦海大堤,二是中国的长城”“如果用长城上的砖石筑成一道高2.5米,宽1米的长堤,可以围绕地球一周”,通过这样的语言就可以使学生对长城的“壮观”“浩大”产生直观的了解,显得更加的形象鲜明。可见,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历史老师的语言是关系着能否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部分,语言使用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积极性
   “角色扮演”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表演场景剧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
   角色的扮演可以是教师依据授课的需要,引导学生们进行人物的扮演,形象生动地展现历史场景,使扮演角色的学生和观看的同学共同去体会该事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后老师再依据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加以总结和升华。
   角色的扮演也可采取表演小品的方法,让学生们自编自演,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性更加增强。例如,本人在讲《商鞅变法》这一课时,让学生们表演了他们自行创作的小品。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认真的表演让我和同学们佩服,更使得全班同学深刻地体会到了商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力排众议,改革历法,建立新的制度这一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很多同事的一致认可。
   总之,历史老师应该在新课改的理念感召下,不断地更新认识观念,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完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在愉悦中体会历史的真谛,让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卢龙县石门镇庄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