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强化考试热点、突出化学方程式训练的地位、从选择题做起、探讨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做好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文字表达等几方面,谈了自己在教学中提高化学高考备考效率的一些想法和有效尝试。
关键词:化学;高考备考;效率
广东高考由原来3+X改为3+理科综合,化学科的复习时间明显减少。在新形势下,理科综合中化学复习加强针对性、提高备考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化学高考备考效率的一些想法和有效尝试。
一、以“考纲”要求为主线,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强化常考知识点和能力考查重点的复习
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需要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若干个小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但因为学生基础较差,面面俱到的全方位复习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我们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该明辨轻重,合理取舍,轻松备考。我们通过分析常考知识点和能力考查重点,发现广东近几年一些知识点是反复考查的,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电极反应;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盐溶液里离子浓度或pH值大小的比较,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多种有机反应,同分异构体结构分析,有机物性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和应用等。尤其改革后题目难度比选考时大大下降,我们一定要降低备考的难度,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能够掌握的,我们通过强化让学生由懂到会,最终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学生经过学习也很难掌握的内容,我们少讲甚至不讲,例如化学平衡复习时注重“三段式”计算的复习,放弃“等效平衡”内容。
二、在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复习中,应该突出化学方程式训练的重要性
化学方程式是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系统化、抽象化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据统计近几年广东高考化学题目有50%以上和化学方程式有关。2011年广东高考题中直接考查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有30(1)、30(2)、31(3)、32(1)、30(3),分值达到15分左右。因此,熟记化学方程式是每位学生解题的基础,除了方程式本身会写外,更重要的是化学方程式的诸多化学方程式中包括了很多的化学知识应用。
因此,我们复习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时,每节上课前都要读5分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很快进入状态。在课中,也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板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晚修也有10分钟的方程式默写训练,有时候是要求学生按照“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来写出有关方程式并要求改写成离子方程式,有时是将容易写错的方程式进行多次默写。对于重要而且容易写错的方程式,则要求学生背诵系数口诀。例如,铜和硝酸的反应系数,学生比较难掌握,我们就要求学生记住从“三八节,愚人节”记住“38稀,14浓”。对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系数我们就记“四个2一个3”,这样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解题很有帮助,节约了配平方程式的时间。
对有机化合物的复习,我们强调掌握官能团对应相关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加强对有机方程式的训练。尤其针对近年高考方程式书写的规范要求提高了,我们强调反应条件的记忆。例如,酯化反应,我们会要求学生记住条件是“浓硫酸,可逆号,加热”,别漏水。对卤代烃和乙醇两者发生消去反应通过条件的比较,也能使学生对相关方程式掌握得更好。落实见效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想起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有效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基础,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背多分”的快乐。
三、“从选择题做起”,提高解题的效率
学生基础较差,选择题答题速度慢而且得分不高,遇到大题无从下手,即使有些会的也没时间做。可以说选择题答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全卷的答题心理,选择题答题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学生全卷的答题,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全卷的得分。因此,加强选择题训练是我们复习备考的关键。
1. 要把握好选择题的难度和内容
根据这两年的高考题的选择题来看,难度都不太大,教师应该仔细地对照考试大纲分析每道题所涉及的考点,既找到当年的“经典题”,也找到各份试卷的“常考题”“传统题”。因此,我在选择试题时一般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结合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不选择那些知识点考查单一的试题,以尽量发挥选择题全面考查学生知识的功能。对于一些难题、偏题、特别强调技巧的题坚决不用,因为这些题往往容易打击学生做题的信心,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2. 利用课前小测和午读训练答题速度,对学生每月常错题进行加工整理回放
我常利用课前5分钟~7分钟对学生进行5道选择题的测试,试题内容与上节课复习内容或本节课将要复习内容相关,要求学生时间一到立即举卡片出示答案(自制的红A、黄B、蓝C、绿D四色卡片),再进行评讲,总用时不超过12分钟。这种限时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增强注意力,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兴奋度,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我做完5道选择题只用几分钟!从而使学生在考试时更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解题。而这种做法既使学生能轻松地通过颜色表明自己的学习结果,又避免了教师在嘈杂的答案声中去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可以很好地杜绝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的出现,同时也让教师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全班的答题情况,再根据答题情况选择不评、略评、详评甚至补充训练等。
我利用每周两次午读时间进行高考模式的选择题训练(6道单选加2道双选),一方面是指我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把这种训练当做高考“实战”来对待,严格要求自己,如认真审题、快捷阅题或解答、减少或杜绝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避难就易等。另外一方面是指测试题的题量、题型、难度都基本与高考题吻合,尤其在命题时也在对目前侧重正复习的知识的同时尽量兼顾考纲各块的知识点,这种定期地、适量地测、练能让学生保持一定的紧张的应考状态,强化学生知识熟练程度,使学生在综合性测试中更好地分配考试时间。
每月对错题进行加工后再整理回放是提高选择题解题准确率的有效保障。对错题进行定期的整理能大大减少再错的机会。我要求学生得分率在0.4~0.7的题每月进行整理一次,对于那些经常做错的题,要找到它的原题,再对照考试大纲找到其所属的知识点,再次深刻反思错误的原因。学生利用空闲及每次大考之前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错题题析,也可对错题重做一遍,不断强化巩固,力求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使每一道错题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四、进行作业改革,提高备考效率
在高考改革之后,化学不是选考科目,比重下降,学生完成的作业时间也大大减少。传统的作业模式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不够明显。诸如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任意布置作业,不仅学生辛苦,而且教师也比较累,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着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影响化学学科的科学备考。在新的形势下,对高中化学作业进行必要的优化与实践,是符合客观要求的,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创新的现实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我对优化高中化学作业的环节、内容和形式进行以下的探讨和尝试。
1. 把错题题析作为作业的重要形式
教师必须让学生牢固树立改正一道错题比做一道新题更有意义的思想和理念,充分利用平时的错题,要求学生做好题析。所以每次考试后,我布置的作业就是做好题析。为了保证试卷的完整性,也减少学生抄题、剪题、粘题、做题析的时间,我把以前要求学生一定要“把错题剪下来或抄下来”的方法改进为“直接在试卷上做题析”。我在设计试卷时还专门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供学生作分析,也要求每一位学生对每次的试卷进行完整的保存和整理。对于学生每次的题析作业,我都会认真批改,对于临界生还采取面批的形式,这样可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做题析的过程就是一种主动介入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纠错、改错中自然地感悟、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无形中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教师从学生的题析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题析进行展示与评价,让同学们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得到启发,也可以让教师在批改题析的时候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真正障碍。
2. 优化作业内容,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优化作业内容,同传统的高中化学作业方式相比,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优点和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行为及习惯。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为学生发现新观点、分析新问题和探索新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诸如在复习《过氧化钠的性质》一节以后,在作业中要求学生回答过氧化钠能够同CO2产生反应,那么能不能同CO产生反应呢?能不能同SO2等非金属氧化物产生反应,其反应物又为何种物质?在干燥的环境下,过氧化钠能否同CO2产生反应?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总结,也为师生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复习离子共存的时候,我则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作业:
【作业】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若题目设计为(1)溶液呈酸性,不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__。
若题目设计为(2)溶液呈碱性,不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 ____(双选)。
若题目设计为(3)溶液能与金属铝反应产生氢气,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______。
若题目设计为(4)溶液能与金属铝反应产生氢气,可能大量共存的答案为______(双选)。
通过一题多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归纳能力。如在复习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时,设计让学生比较几种制备方法优劣的作业,通过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五、做好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文字表达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很多教师怕麻烦,不愿意做实验,结果学生在做理综考试时面对实验题无从下手,基础差的同学一看实验题就直接跳过,直奔物理大题而去。实验教学中 “讲实验”还是“做实验”,相应的学生对实验题应该有很不一样的分析能力。
我们在高一、高二一直克服课时困难,努力完成每一个学习实验。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去做实验,才能让学生懂得发现与提出实验问题,能够合理解释或假设,独立选择适当的实验药品与仪器,设计正确的实验流程,较准确预测实验重要现象,进行正确的实验条件控制与操作,及时发现与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实验数据处理并得出合理结论或进行相关定量计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真正养成。
高三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达成共识,实验不是难题,只要努力,每个同学都能拿到大多数分数。学生对实验解题中常见的化学用语经常使用不当,错别字严重:如“搞、伴、抹、融、容”,特别是搅拌的“拌”字考生写错的最多。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错别字反复进行规范要求,经常要求学生写的仪器名称和操作步骤,并通过投影,让所有同学进行点评,强化对书写和文字规范表达的要求。经过努力,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如“坩埚”“研钵”等的书写正确率有很大提高。而对于学生经常描述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我则要求学生从五个关键词入手,每次操作都必须答“仪器,试剂,操作,现象,结论”,使学生的文字表达也越来越规范。通过训练,学生对实验题提高了得分率,基础最差的同学也能完成一部分。
面对高考的新形势和不同的学生情况,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实施科学备考,把握高考考点,进行不断地尝试,才能提高备考效益。
(佛山市顺德桂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