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坛耕耘十几年,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三趣。小学低年段要着重培养阅读兴趣,小学中年级段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情趣,小学高年段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有滋有味,让学生产生兴趣,让阅读富有情趣,变成乐趣,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因势利导,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小学生不过六七岁,他们更喜欢在游戏中、在娱乐中阅读故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总结出如下方法,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 范读激趣
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和语感范读课文,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在这种情景渲染下,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以调皮、着急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小蝌蚪生活的池塘里。在我读到小蝌蚪终于找到青蛙妈妈的时候,孩子们竟然不约而同地叫起来:“妈妈,妈妈!”看来孩子们为小蝌蚪经历周折,终于找到妈妈而由衷地高兴,他们已经在我的范读中融入到这美妙的意境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我顺势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教学契机:“孩子们,你们读的真棒,相信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把课文读活了,想不想试一试?”孩子们闻声,争先恐后地读了起来。他们一个个带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无论语调、语感都恰到好处。
2. 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为低年级阅读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合理地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不仅仅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而是利用声、光、电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激发阅读兴趣。如在执教课文《四个太阳》时,有个叫小林的孩子说:“我还知道有个太阳系,里面有很多很多大的行星!”对于孩子超出课文内容的问题,我既惊讶又欣喜:“你知道的可真多,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太阳系是什么样啊?”孩子们纷纷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我立刻链接了一个科学视频,孩子们边看边啧啧赞叹。视频播了3分钟,我按了停止键,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嚷着再看一会,我顺势利导:“视频里的知识都藏在《少儿百科全书》上,同学们课后都像小林那样认真阅读,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用到书中没有学过的内容,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利用多媒体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3. 鼓励激趣
低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着超乎想象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激励性语言必然会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文章的思想精髓也会在这种深情地朗读中渐渐浮出水面,学生自然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二、关注方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体验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
1. 抓住关键字词,设计填空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字设计填空,理解课文,入情、入境地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
2. 激活人物形象,点燃激情
文章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文章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还要充分挖掘文章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3. 淡化朗读技巧,张扬个性
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时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技法的指导,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机械模仿,毫无情感可言。所以,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的揣摩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风筝》一课中写孩子们丢失了“幸福鸟”的句子,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失望,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憧憬,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沮丧。同样一段文字,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那样有滋有味。
三、迁移运用,成就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
1. 交流阅读乐趣
教师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2. 内化阅读乐趣
教师要引领学生把读过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迁移运用。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从读到写、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把学过的课文背诵下来,在习作中尝试借用或引用学过的名人名言和诗词名句。这样,不仅增加了积累,使文章语言有了神韵,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也由此体验到了朗读带来的快乐。平时教师要适当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启发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把握教改方向,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一定会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品尝到阅读的情趣与乐趣。
(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