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的问题与应对探讨

2012-12-29 00:00:00蔡仲平
成才之路 2012年11期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外国作品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文章笔者详细罗列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语文外国作品;高中语文;教学探讨
  
   一、外国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落后
   研究显示,对于外国作品,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仅仅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很少采取一些其他更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逐渐丧失了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从内心都认为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见学生对于目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是有些失望的。因此,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应当积极寻找与应用更多新颖的、有趣的、具有启迪性的教学方式来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响应“研究型教学”的号召,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但是忽视了对整体感知的培养。对于外国作品,教师常常对其进行解剖分解,从主题、情节、人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而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作品中包含的文学内涵和作者的深厚情感。这样,学生就容易对外国作品产生一种固定解读模式,从而抑制了其可能存在的与众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过时的、落后的。
   2. 教育观念陈旧
   研究中发现,相当大比例的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地位和中国作品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在教授外国作品时不需要采用特殊方法。甚至,有小部分教师认为外国作品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跳过不讲或者让学生进行自学。就算碰到一些重点外国篇目,更多的教师会选择按照教参照本宣科,而非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改变,而将最新的研究结果与发现传授给学生。教师这种从内心忽视外国作品的教育理念无疑是落后的,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3. 阅读时间缺失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气喘吁吁,很难再有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一座大山,他们整天都是在为高考而奋斗,连睡眠时间都难保证,更不用提闲暇之余的阅读时间了。有的学校甚至明文规定,除了所谓正课的书籍一律不准带入教室,这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可能。学生阅读时间的缺失,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可能深入研究外国作品,这样他们的文学素养只能被迫永远原地踏步,得不到提高。这种为了应付高考而开展的目的性明确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偏颇的、不科学的,只会让学生沦落为做题的机器,而得不到真正意义上个人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改革探讨
   1. 提高教师修养,更新教育理念
   对于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足之处的改善,首先要从改变教师教育理念入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单单追求成绩,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全面、更科学的态度在未来的生活中进行思考与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多元化教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外国作品在情感表达与主旨揭示上与中国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同与异,才能更为全面地对其他作品进行思考与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私自跳过外国文学篇目,应当意识到其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逐步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自身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了保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将中外作品进行对比的期刊,例如《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均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总之,为了改变外国作品在高中语文中的现状,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逐渐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外国作品,鼓励学生思考,从而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文中的内涵与深意。
   2. 改变教学方法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浓重的异国风情,在文化和宗教信仰方面尤为突出,对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这就意味着在外国作品的教学中,必须按照作品特点采取不同于中国作品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笔者个人认为,可以采取比较阅读法和迁移阅读法进行外国作品教学。
   所谓比较阅读法即是将中国和外国作品作对照阅读,通过比较其异同点来深入了解课文主旨。对于学生来说,外国作品相对比较陌生,教师可以以主旨、情感接近的中国作品为桥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作品。例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用鲁迅的《祝福》作为对比材料,两者均塑造了封建主义守护者的形象,不同之处在于别里科夫是一个落魄的文人,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而鲁四老爷则是封建压迫阶级的代表。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外国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个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力。
   迁移阅读法则是指通过已知知识与经验对未知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由于对于外国文化、宗教的陌生,学生在阅读上会遇到一定困难。不过,不同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定共通之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以往经验与知识进行“移情”,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体会其中的内涵与深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文化常识的介绍,转而通过渲染情感,让学生通过想象与思考,切身体会作者的立场与思想。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想象成路瓦栽夫人,从她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打破常规,得出新的结论。
   目前我国高中外国作品的教育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并且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外国作品,自身素养得到提升。
   (南康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