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程是比较薄弱的课程。调查发现,现在中职学校在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上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忽略了对掌握知识和技能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参加工作后,思想行为很难适应企业要求,缺乏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作风邋遢,待遇挑剔。而绝大部分企业却十分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把人品作为聘用的先决条件。因此,现在很多中职生找工作难,跳槽严重,被辞退的多。此种情况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质量低下不无关系。
据笔者研究,主要问题是职业道德教育课不被重视,实效性意识淡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教者、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有许多学校、教师把职业道德这门学科当成副科排除在教学研究之外,各级评优课很难有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二是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联系。现行教材80%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少,失去了针对性和适用性。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多种经济体制共存,不同的体制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而现行教材却满足不了这个要求。三是生本教育理念淡薄。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参与,不实践,职业道德知识不能外化为学生的行动,知行不统一,失去了实效性。因此,强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实效性简单来说就是实践活动结果对目标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唯一标准。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源泉来自生活——教学内容,主体在于学生——主体地位,重心在于课堂——主要渠道,关键在于老师——主导作用。因此,要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做到“三贴近”,即内容贴近生活,增添活力,增强针对性;主体贴近学生,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课堂贴近实际,形式丰富,方法灵活。
一是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现在我国多种经济体制并存,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满足这个要求,凡是教材上没有的都要补充进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更有针对性,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做各行各业的合格的员工奠定基础。
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最突出表现,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教师没有批评只有鼓励,没有责难只有引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自己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充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能最终解决“什么样的员工才是一名合格的员工,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员工”这一根本性问题。
三是课堂主渠道的实效性。一要做到开放性。(1)打破教学内容封闭。不仅讲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道德的案例。(2)教学主体开放,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参与职业道德教育,现身说法,更有目标性、针对性和说服力。(3)教学手段开放,除常规教学外,还要根据教育内容、课程进度,定时或不定时去参加企业活动。尤其是学生实习阶段,学校要及时与企业沟通确定教育内容,在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现场职业道德教育。二要做到自主性。“自主课堂”最显著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分若干小组,这样既有益于个人特点、特长的发挥,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体验到共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中知识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注:此文系河北省课题“强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课题主持人)
(晋州市职业技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