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阅读:让孩子做自己成长的园丁
青少年正处在知识储备阶段,关注这个人群的阅读状况,多少能看出一些国民阅读习惯的走向。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读书是一件严肃而枯燥的事情。但是,爱玩却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教师和家长越让孩子读书,孩子越反感读书。体验式阅读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体验式阅读通过阅读形式的拓展、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内容的筛选,将阅读体验化、娱乐化,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并且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逐渐爱上阅读。
依据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我们透过知识、品质、能力和态度四个方面对未来人才进行定义,认为拥有这些特质、在未来社会能够幸福生活的人,是真正的未来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卓越的未来人才,我们不需要灌输任何东西,只需要给予适合的环境,通过阅读把智慧从孩子头脑中释放出来,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的老师。儿童在与他人共同探究、参与、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能有效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习惯,能有效发展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
(王 阳)
喝水有助提高考试成绩
由英国东伦敦大学和威斯敏斯特大学对447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带水进考场的考生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数据显示,带水去考试的考生居然比不带水的考生成绩平均高出约5%。
447名接受此次调查的东伦敦大学心理专业的学生里,71人是预科生,225人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151人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数据表明,仅有25%参与调查的学生带水参加考试;年龄越大者带水的几率就越高,31%的大二同学带水,而带水参加考试的大一和预科同学只有21%。
通过比较学生们平时作业成绩和学习水平,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带水进考场的预科生的成绩,居然比没带水的预科生高出10%。带不带水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对大一、大二的同学似乎就小多了:带水的大一同学的成绩高出5%,而大二只高出2%。不过整体看来,带水参加考试有可能把成绩提高约4.8%。
克瑞斯·鲍森博士说,在考试过程中喝水,对思考功能的提高可能有一种心理作用。而发达的思考能力,将提高考试成绩。鲍森博士还指出,饮水能缓解焦虑,而考试过程焦虑势必影响考试成绩。他说:“尽管这只是个初步结果,但很明显,同学们在考试里一定要让自己别脱水!”
参与调查的马克·加德纳博士说:“能得出这个结果让人兴奋,这确实把通常实验室里的枯燥调查,带入了现实生活。”他说:“喝水又不费钱,这样又便宜、又有效提高成绩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庄 明)
期待温情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需论证。可眼下,从虎妈、狼爸到鹰爸,家庭教育正发生着变异,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本质异化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极端期待心理。这种追求短期效果的、功利的极端期待心理,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发展实际,想当然地为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假设和构想,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心理发展水平,不肯按着孩子自身的特点来对待他、引导他,偏执地按照自己的所谓“标准”对孩子横加干涉,处处管制,扭曲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和性格观,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甚至酿成惨剧。
家庭教育的异化也有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但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板”和唯分数的单一评价与选拔标准,也直接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可以说,考试和选拔问题是家庭教育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最大瓶颈。
实际上,面对开放多元的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期待也需多元。摒弃模式化的、急功近利的、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行为,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温和的、饱含情感的教育手段,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李军斌)
巧妙改造“课前3分钟”
“课前3分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是教师让学生讲解成语、赏析诗词等。但我的学生发挥了他们对电脑熟悉的优势,制作成PPT课件,展现他们的认知成果,兴趣极其浓厚。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内容选择太随意,从美国NBA篮球到迈克尔·杰克逊舞蹈,无所不包;时间掌控无节制;课堂教学无保证,学生的情绪处在亢奋中,很难短时间调整过来。
针对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拿出方案改造了“课前3分钟”:首先,“课前3分钟”的内容推崇眼光开阔,但必须跟语文有关,至少跟文学有关;其次,时间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超时5分钟学委制止;第三,活动的评价,由科代表、班长、团支书、学委以及3名学生代表组成评委,每周选出1人获“优胜者奖”,获胜者发表简短“获奖感言”,月末评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