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如何上才最有效?科学、实效地提高素质的语文课堂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验课;立体评价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馨香满堂,就必须让语文教学动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洋溢着新鲜活泼的气息,洒脱、飘逸、欢快、灵动。
一、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在动的过程中学语文。
如写作《春》,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向田野,去观察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景象,去看小鱼的嬉戏、燕子斜飞,看小草怎样从枯叶中探出头来,柳条怎样从简约中华贵起来;听牛儿长哞,看农人扶犁,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体味生命的无限美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萌生种种鲜活灵动的情愫,在轻松愉快中书写锦绣文章。
如此一来,讲学不再囿于课本,学习不再限于课堂,学习任务不再是单纯的听课、回答、背诵、默写、造句、作文,语文课真正成了一种活动课,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教学理念。课文只是例子,课本只是教材,它们应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而并非全部。因而,我们应把它们作为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的一座桥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意即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归宿,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一泓澄澈碧透、微波荡漾的春水、活水。否则,只能使教育走进死胡同,毫无希望和活力,最终成为一潭死气沉沉的污水、浊水。
二、脱离僵化,积极调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将学习语文当成一种兴趣,理智地将教师和教材当做一种学习资源而并非唯一的主宰,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便是努力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和能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明确指出:“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学。当我们拿着课本来到学生中间时,我们不妨亲切地对他们说上一声:“让我们讨论一下怎样学习吧!”这样,学生自然会亲近老师、亲近语文,自觉地将学习语文当做他们自己的重大使命,在学习中与我们一起探讨,共同分享。
魏书生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上语文课从不越俎代庖,总是时时刻刻让学生的身影活跃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就说作文教学吧,他的作文教学成绩十分突出,有口皆碑,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从未批改过一篇作文,他把批改作文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他将评价作文好坏的标准分为10条,组织学生按照这些标准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久而久之,学生作文的思路明晰了,能力形成了,不再感到它是一件苦差,而是一种乐事,出现了“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可喜局面,最终形成了自学素养。
所以,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自学情境,营造一种浓浓的自学氛围,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的不同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在自学中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品尝自学的乐趣。
三、爱字当头,立体评价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基础、兴趣各不相同,因而,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充满爱心,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老舍是这样做的,钱穆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教学时,总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相应的标准,让水平低的能及格,时时看到希望,让水平高的也别想得个满分,向更高的目标进取。教师的任务不是甄别优劣,而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和谐发展的理想空间,让每一位学生的劳动得到肯定,得到促进。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如果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暂时比别人占优势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起来,从此便会丧失了进取心,难以有所造就。只有根据他们的实际,帮助他们建立更高的目标,使之得到更大的发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负责。而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对那些目前学习还有些吃力的学生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非但无助于他们的长进,只会使他们丧失努力进取的信心。
须知,渴望得到赏识,是人最本质的需求。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暂时落后而得不到教师的赏识和鼓励,只会使他自暴自弃,心灰意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能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欢乐。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四、还主动性给学生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群体,好奇、好动,喜欢探讨,崇尚自由,厌烦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强调生硬灌输、包办代替、千篇一律,只会使他们感到索然寡味,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郑重指出:“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在活动中学语文,将语文学习渗透在各种活动中,并且以灵活科学的评价标准相配套,不仅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好语文,并且还会使他们形成一些对他们来讲至关重要的素质。
总之,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注重体验性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现代特殊教育,2003(12).
[2]金盛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N].光明日报,2005-6-29.
(通渭县鸡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