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育心理状态的体育教学

2012-12-29 00:00:00钟林祥
成才之路 2012年11期


   摘 要: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因素的分析,确立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即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我们的体育课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施教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状态;健康问题
  
   一、问题提出
   案例:一节普通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为支撑跳跃,在教师宣布了本次课内容后,学生群中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那些活动能力强,灵活性好的学生。忧的是那些体形肥胖、运动能力差、胆小的学生,他们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上面的案例对于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怕是会经常遇到。对遇到以上情况,我会比较细致耐心地去帮助那些“忧”的学生,帮助他们去克服困难,让他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久而久之,随着体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我遇到越来越多的这些类似的案例,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入。中学生体育心理状态,是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活动水平与效果的一个重要反映。通过对学生体育心理状态的研究,可以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心理依据,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学生心理状态的必要性
   1.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这主要涉及到三种状态,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不健康状态,大部分学生存在于前两种状态,极小部分存在于第三种状态。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如性格孤僻、情绪焦虑、偏执、逆反等。体育教师在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时,就必须很好地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来渗透心理健康内容。
   2.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去推动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在体育活动中,能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作为体育工作者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课内容的丰富,去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力,从而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影响学生体育心理状态因素
   1.动机兴趣
   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兴趣则是学生对体育活动要求的表现。但时下不少学生却对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一种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认为体育课只不过跑跑跳跳,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好学的;认为身体锻炼和不锻炼,效果差不多,课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性不高;认为课堂上所学知识用途不大,从而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知能力是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差,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学习上感到困难,课堂上缺乏热情和兴趣,自制、自控能力差,跟不上教学计划,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 态度情绪
   在体育活动中,情绪是一种需要的反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只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未掌握动作要领,不明确动作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在视、听、知、觉和运动表现模糊的情况之下忙于做动作,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动作练习失败。
   4.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动作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技术动作,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丧失自信心。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在进行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缺乏自信心,错误夸大动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学习存在消极的心理。
   5.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种活跃、和谐气氛的有效形式。但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师生关系紧张,或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自信心受损,就会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对体育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四、基于学生心理状态的体育教学建议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应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性地去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游戏中完成练习任务,能做到寓教于乐,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把游戏融合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促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克服自己基础差、学不好的心理障碍,从情感上接近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适当地给予他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差与优之间的差距,在练习方式上应因材施教,把好、中、差的学生分成三大块,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不断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差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心理,而且可以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从而加速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站
   建立体育教研室与心理辅导中心连接体系,用运动方法和语言暗示疏导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站,并对部分学生(心理障碍明显者)建立个人运动处方,“对症下药”。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切实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真正功能。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志江.浅谈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
   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