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2-12-29 00:00:00高志强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建立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诸方面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结合初中学生和数学学科的特点,通常可以采用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与任务为中心的任务组合两种形式。在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一种,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2x)(1-2x) (2)(2a+3)(2a-3)
  (3)(100+1)(100-1) (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就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ZXg0+2edGxlIXlYq6ar7ScZXP2vB7q/dAJT45LflLRE=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做到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质疑、互动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愉快课堂、收获课堂。如果坚持这样,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必能大幅度地提高。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