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要慎重运用讨论法
新课改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因此,在目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课改,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管讨论的问题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成了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有的东西需要讨论有的东西不需要讨论。不能为课改而“课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使学生通过讨论后能解决,能为本节课学习服务,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才是课改的目标。
二、重视精讲巧练
语文课脱离教师的讲解是不切实际的,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还是需要教师讲解,但不适宜占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要把讲与练有效地结合起来,既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使学生运用知识。如通过仿句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小作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等。
三、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语文者,语言和文字也,即说话表达能力和写作创新能力。往常,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多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等程式化的教学内容所占据。当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对于年龄小、知识积累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无论教学理念如何更新,中学语文课还是应该从字、词、句、段、篇章入手,踏踏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四、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有他眼中的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在教案中一一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里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绝壁,而不能因为怕游客走散了或走丢了就用一根绳子指示路线牵着他们走。我们提倡学生与文本展开理解和批判的对话,批判和理解毋庸置疑是一个思维的有益过程,但教师的教案不能去以权威的身份去规范。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既与作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不敬畏、不盲从,又在教师给予的宽松环境和适时点拨下,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会更深刻、更丰富、更精彩,无数奇思妙想会纷至沓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都要努力研究、探索,才能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告别。
(作者单位 青海省海东地互助县第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