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育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根本目标。从分析实践文化教学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特点等客观因素入手,结合现行深圳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单元,提出了上“文化研究课”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问题。
关键词:文化;研究课;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基础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近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在关注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堂中也都有意识地渗透和结合文化方面的知识。深港版教材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的每一册书里都附加一个Culture Unit(1~8册)或 两个Culture Club (9~12册)内容,但笔者关注到不少教师在教授这个文化单元,特别是高年级的Culture Club时,基本上是维持两种教学方法:一是上成平常的语言课,学习新单词,新句型,教授或巩固语法知识;二是上成阅读课,带领或让学生自己阅读,弄懂其中的意思,然后布置一些理解题,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对问题即达到教学目的。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对这两种教学方法持否定态度,事实上,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达不到能基本读懂其内容或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能进行自学时,采用第一种方法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在学习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学资源还不丰富的情况下,采用第二种方法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可值得我们往深一层思考的是:是不是只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教此种类型的课?在现实状况下,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实践英语教学和文化教育的统一?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真正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交际能力呢?
笔者在这里将此类文化单元课的教学暂定义为“文化研究课”,称之为“文化课”,是因为这种课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我国的和国外的(尤其是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文化、传统、风俗、礼仪等中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有联系的部分展开的;而将之定义为“研究课”,是因为这种课试图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来突破其内容中的重难点,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认为,相对于上述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动摇”或“损伤”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这个“硬件”,并不是借“课程改革”来“赶时髦”。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化研究课”在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实践的可能性——外部环境和学生。客观地讲,深圳的这个大环境非常有利于英语学习,它有便利的互联网,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轻松地从网上获取大量的资源;深圳的家长和学生见识面比较广,他们对很多国外的东西都有过身体力行或耳濡目染;深圳大多数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接触英语知识,他们的英语语言学习起点比较高。目前这两方面都具备了,我们才提出“文化研究课”的教学。
一、在学习前对教学内容给予适度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打消或遏制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弄清楚未知的东西
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学习的目的性依旧不太明确,学习的持久性也明显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相对低年段的学生缺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上这种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Changes
around the world 单元里,教师如果不在上课前进行引导或介绍,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一点学习欲望都没有,因为这些内容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都可能是陌生而枯燥的。但教师如果能通过讲述“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引入美国,可能会激发学生去探究美国的历史的兴趣;或从讨论“你对德国了解什么”入手,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换浅层次的信息来认识德国,应该会消除知识的难度给学生带来的畏惧情绪。
二、发动学生广泛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材料
书中的文化单元里,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国家的文化某方面的“零散”知识,但真正要弄懂这些内容并不是读懂就行,它还需要去寻找“为什么”。教师要想“以点带面”,让学生去了解认识与之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就应发动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这个时候教师不可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们依照个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个人能力尽可能多地去搜集,但要求孩子在搜集的过程中同时尽可能去熟悉自己搜集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本身就是在学习和锻炼,如:搜集材料的能力、对所需信息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对搜集到的信息的理解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有两到三天,所以,教师应提前布置这个任务。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电脑室共同上网找资料。
三、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和学生一起对他们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
在“广撒渔网”之后,要帮助学生进行及时“收网”。笔者认为,学生在经过搜索材料的过程后,对书本的内容多少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知道自己对哪方面的东西比较拿手、在哪方面搜集的材料比较详尽,有一定的主动权,所以,教师应该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上进行分组,由各小组开始分“专题”研究。学生不可能对书本中任意一个方面的知识都有足够精力和时间去掌握,那就不如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其中一个方面。比如,教学School
holidays和 Festivals and food 两个单元时,都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或节日,将选择内容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从而共同作更深入地研究。这个时候,教师开始发挥“导师”的作用,正式进入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带领各个小组对他们的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由教师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来把握对所学知识要掌握的程度,组织学生进行再学习。这个过程是整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不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筛选处理的话,学生就很难真正让“找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也不可能进行下面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环节。
四、把握教学重点,让全体学生掌握
并不是说文化课就没有主次之分,没有重难点之说。要是这样的话,书本上的内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教材的编者也可以直接给教师和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和纲要就行了。换句话说,书本上出现的内容就应是重点,这是对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所以,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去掌握这些知识。笔者个人认为,可以让“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通过英语故事情境来展开,通过文化的魅力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语言学习融入美好的文化熏陶之中。如,教学Where do people live 这个单元时,在处理flats和 houses环节,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对它们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检查“对比两者的不同”来达到学习重点的目的;教学Animals and countries单元时,教师可编辑一段书中提到的几个典型动物的有声录像,让学生通过看、听来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提一些有关片中内容的问题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获取更广的知识
学生按照分成的几个专题小组,用各种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其他组学生通过观看、倾听、提问等方式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