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逐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各项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营造和谐宽松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不要用“师道尊严”来约束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心灵上自然放松。在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课堂上教师不能做“严父”“尊师”,而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要创造性地去教,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欣赏者。这样师生相互尊重,在尊师爱生的情感支配下,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十分敬佩的目光聆听老师的讲课,他们学得愉快,学得主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这部分内容便变得很简单,孩子们完成得很顺利,此时所有的同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又不适时宜地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计算分数加减法,孩子们有了前面的铺垫,计算的准确率非常高,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也总结得很到位。
二、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空,使学生善于创新,不要让学生听无味的唠叨或做机械重复的习题
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的时间的状况。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活动压缩,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自由地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猜测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有学生说,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有学生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有学生说,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教师指出,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到底能不能把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呢?请大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接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还能把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高的一半,上底和下底之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还有学生把一个梯形拼成长方形来推导,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更有创意的是,有的学生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上底与下底成一条直线的三角形,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也推导出了梯形面积公式。最后,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几种推导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式?”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没把学生捆死在一个模式里,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要鼓励、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使学生乐于创新;不要将学生的创造扼杀在摇篮里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基本知识时:
题目:3+3+3+3=( )×( )
甲生:3+3+3+3=6×2
乙生:3+3+3+3=3×4
师:你们看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最好。
众生:乙生的答案最好。
课后,我叫来了甲生,问他:“你是怎样想的呢?”甲生答:“2个3相加得6,2个6就是6×2!”多么富有新意的解法,可是由于不符合大家的想法,竟在一片标准答案声中给扼杀了。这是多么值得反省的问题。
还有一次,在学完小数乘法后的复习课上,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一道例题,0.165×0.2=0.033;同时也要强调补零要放在前面,也就是要先补零后划零。”
学生说得真好呀!这位学生的发言,实质上是新知与旧知发生冲突的地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他勤思善学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广阔天地,把孩子们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