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接触密度”的探索与实践

2012-12-29 00:00:00邓秀恭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透析英语学习法”的创始人伍君仪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及阅读量的现状,提出了英语学习“透析法”,高密度地接触英语,在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他提出的策略在高等教育中比较流行,尤其是参加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人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增加学生与英语的“接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呢?笔者就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接触密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主动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英语“接触密度”的基础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前对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还不清楚,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当堂课要教的内容会先进行一番“导入”,让学生慢慢熟悉,这样学生得到的信息就非常有限,学生学习就比较被动。针对这样的现状,我着手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以预习新课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形式设置“导学案”。
  “导学案”设置的题目尽量是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发散性与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于相关话题的词汇也一并进行摘录,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很具体的内容丰富的词汇、句型,还有一些文学、体育、时事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与英语的“接触密度”,更能够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发现问题,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英语“接触密度”的关键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按照以往的做法,课堂上教师以汉语为主授课,结果,学生一听到教师讲英语就“一头雾水”,都听不懂。其实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过程,如果让学生慢慢习惯教师的英语教学,学生是可以听懂,并且自己都会有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因此我除了一些比较晦涩的表达,其余的严格要求自己用英语上课,尤其是对一些词的解释更是利用已经学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解释,必要时用已经学过的定语从句加以说明。同时对重点词、短语和重点句型的教学也由以前的“演绎式”转变成“归纳式”。如在教before的固定句型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句子:
  1.It will be four years before you graduate.
  2.It may be some time before we pas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3.It was three years before he left primary school.
  4.It was three days before my father went on business again.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before的两个固定句型是It+一般将来时+段时间+before+一般现在时或者It+was+段时间+before+一般过去时。
  让学生多接触含重点词或重点句型的句子,自己多体会,找到规律。之后让学生造句,并且说出来,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就一直都处于训练听力和口语中,即“高密度接触英语”。
  当然,我们都知道学习不能只是一片热闹,关键是每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为了验证学习效果,下课前2分钟我都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最有收获的几个点。除此之外,学生每人必备一本英文字典或者是电子词典,每周有一堂“英语原著赏析”课,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比如我给学生推荐了《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指环王》《Reader’s Digest》《 The Moonstone》。让学生全方位接触英语,不只是课堂,课后也会自觉去看,这样达到课堂的内涵与课外外延的双重目的。
  同时,我采用一些听力材料,如英语歌曲、名人演讲或者是一些简单上口的绕口令,甚至是很纯粹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饶有兴致地接触英语,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目的。
  三、精心布置课后作业是提高英语“接触密度”的推进
  我改变以往针对每堂课而设置每日作业的方式,先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节省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针对每节课内容而设定的作业,让学生消化掉课内所讲的新知识。然后精心去布置课后作业:比如布置一些主题墙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并且在墙报的设计中体现学生的创意和个性;或是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辩论赛,要求学生用英语来辩论,学生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辩论环节,在课后就会花费较多时间去训练,从而具有课后接触英语的主动性,提高了英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布置主题为“Which is better for our breakfast,milk or porridge?”的辩论题目,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为了准备的更加充分,学生纷纷查资料,惊异地发现一个科学问题:牛奶在晚上睡前喝比在上午当早餐喝效果更好,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或者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原著,然后用英语写读后感;或者观看一部英文电影让学生写影评。这样学生就需要去阅读或者认真观看电影才能完成作业。如看了《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学生对影片中的台词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非常有感触,纷纷展开了议论。同时学生对主人公印章上显示的“rejected”这个词印象尤为深刻。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式深受学生喜欢。
  当然,我们强调课后也需要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除了每期有主题的英语墙报的张贴外,在学校一些显眼的地方还张贴英语谚语;学校的广播每天都有一个专门的英语播出时间段;每年还有一次全校性的英语歌曲比赛和圣诞晚会(几乎全部用英语);就连学校的LED大屏幕上的一些中文字也都改成了英语,学校的教学理念也是英语版的“No students left behind ”;每两周一次的英语角。在这样的“英语浸泡”下,学生觉得英语无处不在,抑或说英语已经“无孔不入”了,这无形当中就营造了一种学英语的气氛。学生对英语接触的次数一旦变得频繁,耳濡目染,向大脑输入大量的材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背诵、记忆,需要时能够有效输出,这样学生对英语的运用就变得轻松自如了。
  教师做好让学生课前主动接触、课内认真消化、课后用心推进,在增加学生与英语“接触密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英语的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升。笔者这几年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都坚持做好这方面的探索,使学生在高考中尝到了甜头。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