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012-12-29 00:00:00王连云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第三次全教会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的重点,并在我国21世纪课程改革方案中首次提出“开展以学生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建议。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下是我对于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对于一个学习者,他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自己关心的问题,他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持久动力。学生天性对周围环境好奇,所以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兴趣来激发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科学《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我没有出示本课的课题,而是利用网络,找一位新疆朋友与班里的学生进行视频通话。这位新疆朋友是课前我在网络上认识的,通过沟通,这个新疆朋友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新疆与我们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此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我们与新疆比,是谁先迎来黎明的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与新疆在不同的时间迎来黎明的呢?”我顺势引导他们,小组展开讨论,进行大胆的推测,提出假想。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思维状态变得积极,就会自觉地、孜孜不倦地去研究。
  二、建立大课堂,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校的教学是一个小环境,是相对封闭的,与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既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若完全离开实际生活很难完成。因此,要让学生适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际参与、实地考察。
  例如,六年级科学《找拱形》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拱形和圆顶形。有的学生就会问我,有些物品的形状是否属于拱形或圆顶形。还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生活中除了课本中提到的建筑物、塑料瓶等物品中含有拱形,还有哪些物品中也有拱形呢?”此时,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就将这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活动,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作为活动小组的组长,让他寻找班中愿意利用课外时间参加这个研究活动小组的成员。这样,课题和研究小组的人员确定后,我利用课下的时间辅导他们制订预案、开展研究、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按照预案,有的通过在生活中观察寻找拱形,有的利用网络查找,还有的寻找生活当中有经验的人询问。在课堂上,我将他们的研究成课展示出来。这样,将学生的研究活动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既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和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又使他们更好地体验了生活,成为科学的实践者。
  以上是我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浅薄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它将会给小学科学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实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