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孩子中有不少的双生子家庭,这些家庭中的大孩子在自己弟妹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不少孩子认为父母的爱发生了转移。该消极的心理一度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如何引导农村小学高段孩子走出亲情体验的误区,可以分三步走:引导孩子感受父母的辛劳;培养孩子关爱弱小的品质;帮助孩子平衡心态,体悟亲情。相信通过教师细心的观察、理智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化解、充分运用正确的心理干预,定能悄悄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埃,用智慧、耐心引领每一个孩子共品亲情,感恩亲情。
关键词:体验;亲情;感恩
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小学六年级以后,学生的活动范围已涉及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人际交往方面,孩子对于和自己经常交往的教师、家长、同学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评价,形成比较稳定的好恶情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心巨变,还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常会处于一种矛盾、不平衡的焦虑之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发展的适应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受本阶段的特定背景与外界行为的影响。例如,六年级的学生会对一些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掩饰,对家庭成员的看法有了明显的主管意向,成人化表现在六年级学生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长大了,认识能力提高了,但实际上,这只是在机械地记忆与套用。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体验难免会有偏差,再加之此时特殊心理的特点,特别的家庭环境,此时这些特殊的孩子就特别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引领。
引 子
那是在批改周记时发现的问题。那次的周记要求围绕题“我的_________”来组织题材,班中有五六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围绕“我的烦恼”展开叙述,大致内容都是父母片爱弟妹,而忽略自己的存在。起初,我以为这些孩子有抄袭的嫌疑,但仔细一分析,发现写这个题材的学生确实都不是独生子。于是利用课余闲谈之际,我有目的地与几个孩子闲聊,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已超过了我预计的程度。在此,摘取了几个对话片段:
叙述人:小A
我有一个7岁的妹妹,虽然她比我小,可是却很霸道,什么事情我都要让着她,不然她就撒泼,把妈妈抬出来让我受一顿训,我很讨厌她。
叙述人:小B
爸爸妈妈好像不喜欢我了,以前我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答应我,可是现在呢?我想买一块美羊羊的手表,妈妈不答应,可是弟弟想要一个奥特曼,爸爸马上就买给他了。为什么爸爸妈妈只在乎弟弟,仅仅因为他是男孩而我是女孩吗?
叙述人:小C
昨天我很难过,因为妈妈太偏心。晚饭时,奶奶做了我最爱吃的大虾,我刚伸出筷子时,妹妹就伸手把一盘虾拉到了自己的面前。我想把虾移过来,却被妈妈阻拦了,连奶奶和爸爸都说要让给妹妹吃。我一生气扒拉了两口饭就赌气不吃了,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却没有一个人来安慰我。全家人都喜欢妹妹,不喜欢我。
……
思 考
听过了几个孩子的叙述,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同时感觉心头沉重。最初,我为孩子的不懂事而暗生怨气,因为自己也早已为人母,能够明白父母为子女操劳一切的苦心。同时也为这几个孩子心理认同的片面性而着急,他们一定是走入了情感体验的死胡同,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今后的情感发展与性格变化。焦急之余,我冷静地进行了分析:这几个孩子有女生也有男生,心结都一样,都是在家里出现了另一个小孩后心理的失落感在作怪。要说这几个孩子不懂事吗?肯定不是。那么是孩子的父母不看重他(她)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实父母长辈一样疼爱每个子女,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可是在这些孩子的心理体验中他们就是这么认为的。如何让孩子感受亲情,感恩家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
一、感受父母的辛劳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蜜罐里,在他们的“生活字典”里是找不出“艰辛”与“苦难”这些词。孩子没有过吃苦的经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父母为这个家,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如何感受呢?没有亲身经历,恐怕是“纸上谈兵”,只有走进父母的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会。结合学校提出的品德作业,可以如此进行操作:
结合品德课中的实践要求,给每个孩子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去做一份调查,记录爸爸妈妈一天的活动,要求记得详尽,第二天大家要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做好信息的分类,比如,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活动的指向对象作统计,并列举自己在这张统计表受益的次数,同时谈谈自己对父母每天劳动的想法。特别要关注的是双生子家庭的学生,引导这些孩子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要和独生子女的家庭进行比较,让这些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相比较那些独生子女家庭所付出的是两倍的艰辛。
这项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孩子直观地明白:父母一天的活动,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切而努力,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与重视。
最后还可以通过“我家的亲情故事”演绎,让孩子们通过回忆、寻找、编辑、讲述的方式,进一步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二、培养关爱弱小的品质
双生子家庭的子女,一般两个孩子相隔的年龄都在七八岁以上,作为第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弟妹出生之前,一定与其他的独生子女一样,备受父母长辈的呵护。当家里再次降临一个小生命后,父母长辈的关注点会有一定的分解,这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孩子还没有适应这“爱的分解”,于是,失落感、孤独感慢慢地滋生蔓延。此时此刻,如何缓解孩子的这种特殊心理,培养他们关爱弱小是最好的催化剂。
要培养孩子关爱弱小的品质,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家长的积极配合。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做过这方面的尝试。那次是恰巧学校布置了家访的任务,于是我和班主任一起有意识地走访了几户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与家长进行一番沟通,把孩子的一些困惑与烦恼也旁敲侧击地告知了家长。有两位妈妈满怀歉意地告诉我们,确实,这几年因为小的孩子的出现,而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小的身上,或许真的是忽略了大孩子的感受。几位家长都表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关注一下大孩子的心理感受,多与他们联络感情。
最关键的一步是一则小实验,刚好当时学校推出“营造绿色课堂”的活动,于是我巧妙地进行了一点改变:要求每个参与实验的孩子看养两盆绿色植物,而且这两盆花必须是一大一小、一强一弱的搭配,连续两周内每天记录自己的养护日记,两周后交流经验,谈谈两周中发生在这养护过程中的心得体验。期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看护弱小的盆花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交流结束,教师总结时,把孩子们养护花草和父母养育孩子的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几个特殊孩子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心灵体验:弱小是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心血去浇灌才能确保其顺利成长的,就好比自己和妹妹(或弟弟),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多照顾弟妹,因为弟妹年龄小,身体弱,作为姐姐,应该和爸爸妈妈一起,共同照顾好弟妹,因为我们是姐姐、哥哥。
关爱弱小的责任意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的,也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共同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作为双生子家庭中的大孩子(一般往往是女孩),情感敏锐而细腻,往往能切身感受到,也最需要引导与培养。
三、平衡心态,体悟亲情
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还有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如何让这些孩子平衡心态,正确看待有时父母对待自己和弟妹的不同态度,感受到他们从未退却的亲情与关爱。此时此刻,创设一定的亲子活动平台,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可以开展一些亲子运动会、亲子阅读、亲子远足等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沟通中感受与表达,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一定会拴紧双方的亲情纽带,让孩子走出亲情的阴暗地带。
记得那是一次班会,我们邀请了一部分家长参与,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孩子与父母互相吐露心曲,那几个特殊的孩子不约而同地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为自己曾经的不懂事,为自己对父母的误解而道歉,孩子的真诚与懂事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和教师……
高年级学生的情感不再浅显、外露,他们学会了隐藏,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交流及宣泄的需要。日常生活中,我常采用鼓励学生写周记、日记、QQ聊天等形式进行师生对话,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特别是有关家庭情感体验,家庭亲情的领悟等方面。我始终认为,最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把孩子的心灵成长放在学生的学业发展之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心灵的真谛,感受亲情的温馨,推动他们追求至真、至善的情感体验。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心灵成长历程,期间或许曾经暗淡无光,或许遭受风雨侵袭,他7f035572f7dcd0d76014ab993ed2841c们所需要的是启慧与引领。我非常庆幸自己在批改周记时的偶然发现,庆幸自己对这些孩子的留心,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地把孩子们的行为认识归结到嫉妒或冷漠这一类简单的品行评价中。而是细心地观察,理智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化解,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心理的正确干预。由此我想要表达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点亮每一个孩子心灵的这一盏灯,无论她曾经是昏暗,甚至是不明的,我们都要轻轻打开它,悄悄拂去心灵的尘埃,用智慧耐心引领每一个孩子共品亲情,感恩亲情。
参考文献:
[1]郭爱莲.亲情:追忆我的母亲、姐姐和哥哥[J].农村经营管理,2007(10).
[2]江山.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J].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7).
[3]法博,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4]唐雪梅.浅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沈国桢.责任是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范畴[J].社会科学家,20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