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012-12-29 00:00:00王立霞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摘 要:面对新课改,教师都在摸索,都在尝试,都想尽快地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尽快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认为“模仿”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模仿;青年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新课程的学习者、执行者和创造者。现在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教育报刊、各类教学杂志和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范例,尤其是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更是给我们一线青年教师提供了鲜活的课堂,优秀的样板。如何尽快走进课改,我认为“模仿”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一、“仿”前有思考
  这里的仿并不是指鹦鹉学舌似的机械模仿,而是透过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模仿他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思想。这就是要求教师面对种种教学报刊及网络提供的众多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一定要广泛阅读。读的多了,便会有所感悟,有所选择。这样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认真阅读,仔细琢磨,不仅要熟知这一课的设计环节、步骤、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思考这样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尤其要透过这一教学设计去体会作者的教学理念,深化作者的教学思想。经过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取舍,灵活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于是,在执教《小珊迪》时,我做了
  模仿尝试。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先出示句子:“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我朗读两遍后,问学生听出了什么?学生听出来小男孩很冷。
  我又一次朗读:“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学生听出了小男孩很穷。
  这时,我让学生自由去读,可以读出小男孩的冷,可以读出小男孩的穷,还可以读出小男孩又冷又穷。学生读得很专注,很投入。
  随后,我让学生反复读小男孩和我及我的同事的对话,并告诉他们,怎么体会就怎么读。
  学生个个用心去读,那专注的样子和动情的语调告诉我,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在交流中,学生的体会让我惊讶:如:“先生,请买盒火柴吧!”这一句话,有的学生读出了小男孩很有礼貌,有的读出了小男孩冷得发抖,有的读出了小男孩饿得无力,还有的读出了小男孩万般无奈的可怜请求。
  模仿过后,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从这节课开始,我注意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走出了阅读教学的误区。
  二、“仿”中有创造
  毕竟名家的课是由名师设计,并由名师来上的,他们的教学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学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我们是可以学习又是很难模仿的,因此,我们在深入地研究完名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之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时,即使你认为很完美的教案,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对教案进行调整和创造。儿童学习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中进行的。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词汇和语法结构。模仿是儿童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手段。在写话教学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本能。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模仿作为“阶梯”。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一样重要。人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就语文教学而言,从学习古代、外国的经验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模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创造。仿写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在仿写过程中,可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仿”后有总结
  有锻炼才会有进步,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我们在“模仿”的同时,要不断地思想,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总结优点,作为今后教学的经验;反思不足,作为今后教学的教训,并不断地改进、提高。所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反思,不论我们模仿的课堂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有一次,我在模仿作文指导课《大红花》第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下课之后,学生还紧紧追随着我,那亲热劲着实让我感到幸福、快乐。可当我看到学生的习作时,不免又大失所望,大部分同学都罗列了某某同学的事例,来说明他应该得到大红花的理由,而没有对事例具体描写。少有的几个“写作尖子生”虽有对事例的具体描写,可作文单调,缺少应有的生动。虽然小学生的习作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但是,能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尽可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要鼓励学生做到的。经过思考和反思,我明白了,这一节作文指导课用“大红花应该奖给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选材,确实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选材更加广泛,这是成功之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众多名师引路,只要我们乐于模仿,在模仿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创造,并逐渐升华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就一定能当好新课程的学习者、执行者和创造者。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