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科学方法参与到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来,而如何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提升参与热情提高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要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的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科学与社会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这些科学素养,就要求学生能真正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体验科学探究。但现实生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的理解还处在较浅簿的层面,很容易受其他课程、家长因素、自身原因的冲击,从而很难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对科学的学习态度也较马虎,学生生活经验匮乏,想象力、创造力不强,从而兴趣不浓,对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不能长期坚持,往往事倍功半,功亏一篑。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教学中出现的不良趋向,我在教学中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采用了一些激励的机制:
一、课内及时评价,逐步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1.明确评价方案。评价方案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两个层面进行评价:一为课堂情况评价,二为课外作业评价,并最终对课内外进行综合,作为学科成绩记入学期学习档案。
2.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课外知识延伸部分,我首先利用课堂教学前时间加大检查的力度,及时记录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于能够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同学,不管其质量如何,首先对其大加表扬;而对于没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则记录在案,做到赏罚分明。面对受到表扬的同学,其余学生的感觉就是:只要自己准备了,其实也可以得到表扬,没有什么难度的。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畏惧、依赖心理就消失了,他们希望下一次自己也能被老师表扬,学生参与的热情便高了。
二、课内促动课外,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1.教师要珍惜学生的热情。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了,这是良好的开端,对于教师,这时要慎重把握这个时机,如果把握时机不到位,则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我认为,这时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用一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在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课本又安排了一个“不同形状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活动。这时,教师如果仍像以前那样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那样势必会流于形式,学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外用同种材料先自制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圆柱形这些形状,然后在课堂中我选择几位认真准备的学生作品,和所有学生一起动手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被录用,首先就有一种自豪感,再看到教师和同学都在积极参与这种活动,且自己作品抗弯曲能力很大时,更有一种成就感,再有教师要及时表扬这些学生。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率变高了。这样既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
2.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参与率提高了y1ogp1iaTp/HT10YC5wgTEYmxgxVOFaSu9XpkBU2V/A=,但不代表学生能保持永久的兴趣,这时教师要刻意的增加难度,让学生有不断提升的欲望。如教学《建高塔》一课时,学生接受任务后,由于受时间限制,于是就急忙准备起来,有一部分的学生忽略了高度,只追求一定的稳定性,结果搭成的不是高塔,而是一些三角形或长方体的框架;有一部分学生追求高度而忽视了稳定性,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而有一部分学生则深思熟虑,事先做了设计,于是搭建的塔既有一定的高度,又有一定的稳定性。结果仅是少部分的学生获得了成功。这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查找原因,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自己还有要努力的方向,从而积极性也得以保持下来。
三、克服既知经验,彰显科学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基于生活经验形成许多有助于适应环境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其“既知”和“现有经验”。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而且他们相信自己的既知和现有经验是正确的。从而在接受任务时,不能很好理解任务目的,最终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刻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在刚动手做完“搭高塔”这一活动不久,我又给了学生另一个任务,2人为一小组,仍用纸张作原材料,只是纸张增加到了10张,还是只允许用胶带做连接物,时间是25分钟,但任务是搭建一个既有高度又能承重的高塔,这时有很多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匆忙搭建,结果搭成了许多又不符合要求的结构。这时通过评讲,学生终于明白了盲从是不能完成任务的,也明白了没有小组的协作,没有之前的充分准备、设计,是不能很好完成任务的。
实践中,他们不知不觉爱上了科学课,爱上了动手操作。
参考文献:
瞿晓峰.科学探究与探究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新视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县经济开发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