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2-12-29 00:00:00孙炳祥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摘 要:教师应从激发兴趣、学会积累、感悟生活、勤于练笔、精炼语句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学会作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他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生活,找到写作的活水之源,从而达到提升写作能力,增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作文教学;现状分析;探究性学习;运用
  写作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任入手,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衣食无忧、养尊处优,没有生活的体验和历练,也根本体味不到生活的艰辛。因此,作文中也就没有生活的内容、生活的真实、更没有真实的自我,有的仅仅是概括性的描述、道听途说的故事、胡编乱造的情节、空洞无物的口号和无病呻吟的感慨。
  2.缺乏对生活的敏锐思索
  中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对生活表面的记录上,缺乏敏感和思考;他们失却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切身体验和慎重审视;他们不会去关注生活的动情点和细节;他们更不会关注生活的矛盾和哲理;他们也不懂得生活中最打动人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那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因此,他们的作文中就出现了假话、空话、套话、为文造情而不是真情实感。
  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观察、积累、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
  1.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勇于写作的兴趣,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动力源泉。当学生无话可说时,教师就应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生活情趣,启发、鼓励他们描写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人或事,从而表达真情实感。如可就某一寓言故事让他们各抒己见,深刻剖析、倾吐思想;也可就某一次参与其中的活动,让他们翔实记录,表情达意,释放心灵;若遇到某一脍炙人口的美文,还可让他们或雕琢、或润色、或升华,使之成为他们人生之中哲理袅袅、回味无穷的记忆。
  2.学会积累
  积累可以是词语、成语、名言、警句,也可以是古典诗词、优美篇章、人生哲理,积累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更是语言的积累,既要积累生活经验和哲理观点,也要积累语言材料和方法技巧。只有积累才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才能搜集到独一无二的、富有特色的作文素材;只有积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感知生命、体验人生,从而为自己自由地写作,有个性地写作、有创意地写作,挥洒自如,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可见,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如何去积累、感知,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
  3.感悟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鼓励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节,思考生活的哲理,体味生活的情趣。这样,学生作文的描写才能精彩纷呈,叙述才能言之有物,说明才能通晓透彻,议论才能雄辩有力,抒情才能真实感人。真正做到生活如泉涌,写作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写作之水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停。
  4.勤于练笔
  作文是感知、内蕴、外化三个阶段的思维训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知识的升华,思维和情感的升华,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比如,可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随时能抓住生活的动情点,及时记录他们生活、思想、情感的点点滴滴,并持之以恒,还可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有所想,读有所获,读有所感,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获,做到勤动手、勤动笔,而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快速作文,也是学生练笔的不错手段,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片段作文、情景作文入手,选择适宜的切入点,在分步训练,强化训练的同时,增强学生快速审题,快速立意,快速构思,快速成文的能力。勤于练笔,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使他们做到成竹在胸,信手拈来,使他们的写作之路天堑变通途。
  5.精炼语句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精炼语句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引用古典诗词使文章锦上添花;也可指导学生善用名言、警句给文章画龙点睛;可指导学生巧用幽默、谚语使文章妙趣横生;可指导学生活用歇后语、顺口溜使文章意趣盎然;可指导学生运用修辞使文章形象生动;可鼓励学生多评多改使文章日臻完善,精益求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敢于使用个性鲜明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语句,敢于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注重字词的推敲和语句的精炼,力争做到“增之一字则太多,减之一字则太少”的境界。这样,才能写出充满情趣、充满哲理、引人入胜的好文章。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其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扬、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对生命的关注。而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这一喷涌之泉,才能使写作如涓涓细流长流不止,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欧治华.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的策略[J].语文月刊,2006(3).
  [3]徐桂芬.探究性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赵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甘肃省成县第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