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 主推文化主导产业

2012-12-29 00:00:00范超杰
北方经济 2012年13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产品需求,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找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构建核心价值观
  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强调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反,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架。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明确发展重点,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心布局,积极构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而是在确保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一发展宗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的发展理念。为了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服务,推动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当今时代,由先进文化塑造的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在明确这一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统筹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民族凝聚力、文化向心力与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效社会。只有在较强文化积淀和社会根基的基础上,面对纷繁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波澜不惊地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凸显,而核心价值取向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的放矢布局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培育文化主导产业 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2009年7月22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1年3月14日由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这一系列国家重大的战略举措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发展正在启动新一轮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文化主导产业,以文化主导产业为支撑构建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生命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主导产业的培育,需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加强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建设一批文化产业产学研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创新项目,推广应用最新科学技术,助力文化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文化主导产业,不能脱离市场而存在。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中心城市区重点布局出版发行、广告宣传、艺术品、工艺品等产品的专业市场,以市场引导消费,由不断扩大的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以及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满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战略性文化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从全局的角度加以体制与机制的保障。没有政府的引导管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是趋利性的,甚至会有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由政府审时度势地加以管控,发挥其“有形的手”作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核心价值观,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发展多样化的文艺文化,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提升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水平。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难以避免地会出现无序竞争的混乱发展局面,这就要求国家的强制力来理顺产业发展的秩序。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要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文化主导产业,就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全社会的各种文化资源以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并在关键行业与重要支点实现优势资源的集聚;另外一方面,由政府监督与规范文化市场运营体系的形成,从财力与物力上加大对重点文化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及时帮助解决文化支柱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文化支柱产业的发展活力,提升文化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发挥文化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力促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主推“文化GDP”产业发展
  随着文化建设上升到产业发展的高度,文化发展就脱离了其原有的范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塑造了其独特的经济形式,并产生了各种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这些都有其固有的社会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与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转变发展理念,破除发展中思想的固步自封,勇于进行发展理念的创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已成为推动我国各领域大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绝佳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勇于进行思想创新与发展理念创新,开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文化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包括文化旅游、新闻媒介、会展、商贸、休闲艺术等产业部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了综合发展的特性。因此,创新文化发展思路,应以“文化GDP”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实践,可以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济GDP”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事业百废待兴,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心协力抓生产、搞建设,增加经济总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因此,逐渐形成以经济建设为纲的局面,各级政府将经济总量指标GDP以及其它各项具体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发展与否的重要依据,呈现出明显的“经济GDP”特征。
  第二阶段是“绿色GDP”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发展问题。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两高一低”产业发展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于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建立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基础上的粗放式发展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必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GDP”理念开启一轮新的发展,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将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从GDP总量中扣除。发展理念的创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我国正在走上一条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阶段应是“文化GDP”阶段。生产发展的不断进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放松,应该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机制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形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涌现大量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道德沦丧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危害了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适时提出“文化GDP”发展理念,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按照这一理念重新调整发展布局,进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攻坚阶段。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实践的回顾,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决策,应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转变已有旧观念,倡导“文化GDP”的发展理念。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探索、起步和培育的初级阶段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表明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同时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从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达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迅猛。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在网络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由数字出版、公共媒介、文化创意、数字视听等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应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文化主导产业,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文化GDP”阶段。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把“文化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开发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