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贷配给

2012-12-29 00:00:00王求名刘甜道日娜
北方经济 2012年13期


  一、引言
  企业融资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跑路”现象频发,使企业融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诸多信贷资金被用来投机炒作,如“温州炒房团”、“鄂尔多斯炒房团”等,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如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和服务等,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而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是中小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妍(2010)调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的400户中小企业显示,“呼包鄂”地区有72%的企业首先想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可以看出,内蒙古中小企业在取得外部融资时,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中小企业融资最不利的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因此企业必须选择有利于显示企业信息且能节约成本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要达到股票融资或债券融资的要求,其支付成本是较高的,甚至短期内不可能完成;而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成本是相对较低的。事实告诉我们,当银行紧缩银根、提高贷款利率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转向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据王妍(2010)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327户中小企业中,27%的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过贷款。而民间借贷的形式多元化,大多都是信用融资,仅有少部分是担保、抵押或质押贷款。本文认为,小额信贷公司在金融制度上有一定的创新,但受其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和贷款风险的考虑,它们也存在信贷配给问题。因而,当市场利率比较高时,风险厌恶的企业不愿借款,他们退出信贷市场,而愿意冒风险的企业又得不到贷款。但从社会福利角度看,很多有效的项目因很难得到贷款而无法投产,社会福利损失。
  因此,银行是否贷款给中小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贷给哪些企业,成为我们重点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分析是基于企业的角度分析其融资困难,从而针对中小企业本身提出诸多相应的对策、建议。因为在信贷市场中,银行为规避贷款风险,提高还款率,在利率较高时,用信贷配给的方式,将贷款满足部分绩优企业,而使很多中小企业难得到贷款。那么,被银行排除在信贷圈之外的中小企业就一定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标准吗?还是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自我保护呢?对于那些有社会效益的中小企业,银行也实行“一刀切”,可见这是银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本文基于银行的角度,重点分析银行在实行贷款时的自我保护,进而展开对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找出贷不到款的真正原因,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二、理论分析
  本文主要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信贷配给理论出发,结合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作用,市场存在多重均衡。有均衡利率连续系统的市场经常处于无效率的均衡状态,只有政府干预才能有效地修正信贷市场失灵。本文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因而信贷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有效。
  (一)利率的选择效应与信贷配给
  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作为借方的中小企业比作为贷方的银行在还款概率方面有更多的信息。因而,银行只能通过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确定中小企业的还款概率,推测贷款的风险性。所谓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的直接影响。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指,较高的贷款利率会使那些有良好资信的中小企业不再申请贷款,而那些资信度很低、乐于从事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会继续申请贷款。当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大于“逆向选择效应”时,银行收益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反之,银行收益下降。银行根据利率的正、逆向选择效应确定银行最优利率。当银行贷款利率很低,低到所有从事安全项目的中小企业都愿意申yhzaQL9vVFWgVFuTVVLflIzy++PfJDN0UOPX+3d8bro=请贷款时,偏好高风险企业和偏好低风险的企业都申请贷款。此时,不论是高风险企业还是低风险企业,都愿意从事安全项目投资,因而,此时各类企业还款概率都很高。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在起作用。当利率不断提高时,利率的激励机制诱导企业去从事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项目的投资,风险厌恶的企业首先离开信贷市场,随后是低风险企业逐渐退出信贷市场,企业拖欠贷款的概率增大,银行贷款风险随之增加,银行的期望收益随贷款风险递减。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都在起作用,此时,银行贷款虽然会因还款概率的下降而受到部分损失,但银行总收益还是呈上升趋势,银行收益随利率提高而增加。当利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超过“正向选择效应”,企业拖欠贷款的概率显著地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剧增,收益锐减。此后,银行收益随利率增加而递减。因此,“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化。
  而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当信贷市场中对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出清利率会高于银行最优利率。此时,银行理性行事方式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最优利率贷款,同时以配给方式部分满足市场对贷款的需求。实行信贷配给时,银行优先给那些资信度高的企业贷款,鼓励从事低风险投资的企业多贷款,限制或不给高风险企业贷款。银行不仅仅依靠利率去制约企业,在市场利率高于最优利率时,银行必须运用数量限制的办法,即信贷配给来约束企业。当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信贷市场起作用时,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市场出清的利率才会与银行的最优利率相吻合,市场处于唯一均衡状态。
  (二)贷款抵押选择效应与信贷配给
  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一般要求有相应的抵押或担保品,且有相应的贷款抵押品水平。如果以有价证券为抵押品,银行就要定出一个最佳的贷款—证券比。贷款抵押品也像利率一样有“选择效应”,包括“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贷款抵押品的“正向选择效应”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账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逆向选择效应”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根据贷款抵押品的两种效应确定最低抵押品水平。
  当贷款抵押水平低时,抵押品水平的增加或贷款—证券比的下降对企业来说主要是“正向选择效应”,即资产较少的企业通常是风险厌恶者,财产较多的企业大多是风险中性的或偏好风险者,但在抵押品水平低时也不愿意过度冒险,所以,此时银行收益随抵押品水平的上升或贷款—证券比的下降而递增。但贷款抵押品水平的上调或贷款—证券比的下降有个限度,存在一个临界点。当超过这个临界点以后,财产较少的企业已经无法得到贷款,财产较多但风险中性的企业也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上只留下了偏好风险的、财产较多的企业。这些企业喜好收益高、风险大的项目,还款概率低,抵押品的“逆向选择效应”起主要作用。在抵押品水平递增或贷款—证券比递减的过程中,抵押品的“逆向选择效应”递增而“正向选择效应”递减。在临界点上,“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相抵消,这时贷款抵押品水平或贷款—证券比达到最佳水平,银行的收益最大化。考虑到抵押品的“逆向选择效应”,银行一般不以提高抵押品水平或降低贷款—证券比来吸纳信贷市场的超额需求,而是以配给方式来满足部分需求。当抵押品水平过高时,财产少、喜欢低风险的企业容易得到贷款,财产多又偏好风险的企业得不到贷款。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通常将抵押品水平或贷款——证券比控制在最优水平上,以鼓励偏好低风险的企业多贷款,限制高风险企业贷款,信贷市场出现配给。
  三、理论结合实际
  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中小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特点,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更多困难,特别是在市场利率较高的时候。因为,市场利率较高的时候,一方面,银行通过信贷配给,将贷款提供给那些资信度好、风险低的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抵抗风险能力不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因而,银行不愿贷款给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即使其提供更高的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资产规模,没有足够能力承受高的融资成本,因而,自愿退出信贷市场。即使当市场利率较低时,中小企业也不容易得到贷款。因为,内蒙古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没有完全实现商业化运作,为规避风险,这些银行很多贷款都转向大企业、大城市。
  从抵押品水平或贷款—证券比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小企业其规模有限,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进展缓慢,规范程度有限,信息内部化倾向明显,且质量难保证。因而,这些企业不可能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获得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在信贷资金需求大于供给的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中小企业受自身资金规模、抗风险能力等的限制,可抵押品不足,甚至其贷款抵押品水平达不到银行的最低要求。或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提供的抵押品需经过银行一系列的鉴定、评估,贷款程序复杂,隐性成本高。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其资信度好,固定资产多,可抵押品足,企业抗风险能力强,还款概率高。因而,各大商业银行、城市村镇银行通过信贷配给的方式,贷款给这些企业,甚至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分析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而得出银行的各种风险控制都是一种自我保护。之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会产生融资区别对待,中小企业贷款难,本文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方面表现,中小企业的贷款抵押品水平达不到银行的要求,在信贷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银行直接将资金配给到资信度高、制度完善的大型企业,根本没有把中小企业纳入贷款范围;另一方面表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与中小企业间进行交易的时候,交易成本太高,银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核实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为其提供贷款,而是更愿意把资金贷给信誉度高的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作用,信贷市场出现多重均衡状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在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银行通常不是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而是运用配给的方式使信贷市场达到均衡。银行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将贷款给那些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并将贷款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投资风险大,还款概率低,进而,这些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
  所以,针对银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本文的政策建议是:1.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以保证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得到贷款。2.建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通道或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的机构以及相应的资产审查机构。虽然“呼包鄂”地区成立了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这些机构为规避风险,贷款也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形成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因此,用中小企业专项贷款机构弥补中小企业贷款这个市场空白,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中小企业得到发展所需资金。
  针对中小企业与政府,本文建议:1.中小企业本身应建立完善、规范的财务制度,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中小企业要想得到贷款,还应从自身体制考虑,完善企业体制制度。企业不在大小,其发展必须有规范的制度作保证。2.认真贯彻落实政府的信贷担保机构政策,加大其担保力度,为缺少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