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已拨付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金10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8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达到8800万亩,比上年增加213万亩;肉类产量、牛奶产量增长均高于上年同期。二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增长的重心开始向有色金属工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倾斜,其中有色金属工业增长28.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8.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8个百分点。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5月份完成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900多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四是区域经济取得新进展,长期以来发展较慢的我区东部地区发展加快。1-5月份东部五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全区平均增幅高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全区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高于全区平均增幅13.8个百分点。五是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5月份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万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4万人。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截至5月底,全区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76万套。
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区经济形势还处于下行通道,向好趋势不很明显。据我们初步测算,要实现全年GDP增长13%的目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需达到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至少要达到1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需达到10.8%左右。从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走势看,上半年达到15%的增速难度较大。因此,预计上半年我区经济增长在12%左右,比去年同期低3个百分点。物价涨幅稳步放缓,上半年有望控制在4%左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外贸短期内看不到好转迹象,房地产业仍将维持低迷。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放慢。在“三次产业”中,我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拉动,而上半年全区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明显。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8%,增幅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在“三驾马车”中,我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1-5月份,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909亿元,同比增长约20%,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256.44亿元,同比下降17.6%;商品房的销售同比下降24.7%,大于全国平均降幅。
二是企业效益增长幅度大幅下降。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01.2亿元,增长7.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0.3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下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6月份上旬秦皇岛港口优质动力煤价格735元,同比降低105元;电解铝1.59万元,降低840元;聚氯乙稀6400元,降低1350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85%,企业库存有所增加。
三是财政收入增幅创历史新低。1—5月,全区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增幅首次全部降到20%以下。四大主体税种共完成726.1亿元,增长15.5%,同比回落28.6个百分点。由于土地市场交易量大幅下降,全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减少60多亿元,下降超过30%。
四是需求增长速度显著回落。消费方面,1-5月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9.1亿元,增长14.9%,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3.4个百分点。比1-4月减速1.3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家电、汽车和住房消费都呈下降态势。进出口方面,1-5月份,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44.74亿美元,同比下降4.8%,比1-4月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幅1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15.07亿美元,同比下降12.5%;进口总值29.66亿美元,同比下降0.4%。
五是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今年以来,我区价格涨幅呈逐步回落态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高于全国平均0.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蔬菜价格上涨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1-5月份蔬菜价格累计上涨21.3%,高于前四个月涨幅1.8个百分点。
三、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内蒙古经济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导,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体,是东北、华北、华中和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在能源、原材料供应方面与许多省市关系密切。目前经济增长的回落主要是受这些省市和区域需求收缩的影响,恢复增长和再度较快发展离不开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兄弟省市的带动,为此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不动摇
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分析形势、把握规律、顺应潮流、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指导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但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随便调整、轻言放弃,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露,“倒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农牧业和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推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地启动基础设施、生态、民生等领域的投资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换成一句话,就是要决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实施分类指导的宏观调控政策
为了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国家实施了《建设用地总体规划》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为了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国家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计划》。为了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国家实行的“能耗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双控制度,等等。这些规划、计划和制度、政策都是全国性的、刚性的、严肃的,不容突破、不许变通,在执行中有严格的监控和明确的奖惩。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基本的部分。但实际执行情况和效果是:部分省区特别是西部的一些省区,尽管拥有广阔的未利用土地,巨大的环境容量,但因为没有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能耗指标等,许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甚至是国家鼓励类的项目都无法获批。一边是西部大开发的紧迫需要,一边是全国“一刀切”宏观政策的刚性约束;一边是急需启动的西部市场需求,一边是投资落地难、项目实施难、劳动力就业难、收入水平提高难。这种状况,对于当前应对欧债危机影响、遏制经济下滑势头、实现年度发展目标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国家一定要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差异也较大的实际出发,切实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三)实施更加灵活的财税政策
鉴于目前国内投资、消费双“疲软”的现实,建议实施结构性财税政策。在要素投入环节,国家和地方应同步实行资源、土地、技术、用水等相关税费减免(包括按收费标准低限执行政策,有的可以分年度缓缴),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效益。在收入和消费环节,对小微企业、文化企业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者实行税费减免,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起征点。
(四)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
国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在西部实施有别于东、中部的差别化产业政策。国务院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专项规划,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优先在内蒙古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等项目,在项目核准、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健全电力市场机制,大力推进电力多边交易”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提升西部产业层次、增加西部群众收入,进而扩大国内需求,都具有直接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但在实践中却远远没有落实到位。其中除了上述土地、排放、节能等制度性原因外,与有关部委落实政策的态度和力度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建议国家,加强对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重大意义、现实作用、环境条件、方法途径、预期效果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出台专门文件强化这一政策在“促稳定、保增长”中的作用和长期效应。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