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您多年以来关注研究的领域。我们看到,在我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以您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奋力疾呼,吁请各界关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发展模式。
盖志毅(以下简称盖):内蒙古许多地区可以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如内蒙古扎兰屯市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质量效益型的生态农牧业。扎兰屯市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6万亩,占总耕地的74%,基地规模居全区第一;获“三品”认证4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6个,地标数量在全国县级地区排名第一;连续5年承办绿色食品交易会,成为全区绿交会固定承办地。对于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和荒漠地区,要把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使“绿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
记者:鄂尔多斯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内蒙古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赢发展的独特模式。
盖:是的,鄂尔多斯崛起不仅仅靠资源富集。鄂尔多斯市十分注重恢复地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生产和提高农牧民生活“三生统一”(生产、生活、生态)。并创造性地通过“一举五增”(沙柳增值、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把国家、地方、企业和农牧民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书写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和互促的典型案例。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被誉为内蒙古民营企业“第一强”,也是斥巨资进军库布齐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领头羊”。总裁赵永亮说,“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就是钱学森院士在给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大会贺信中所说的“沙产业、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建设不能以绿色画句号。治理沙漠,生态建设是手段,发展绿色产业、向市场要效益才是目的”。东达集团搞库布齐沙漠沙柳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共包括3项建设内容:一是投资2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首期工程10万吨,投资4.7亿元);二是投资3亿元,在库布齐沙漠内建设沙柳种植基地20万亩,10年建成;三是投资1亿元,建设舍饲15万只白绒山羊的养殖基地,5年达到设计能力。这些项目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绿色植被的建设尽快组合成沙产业、草产业的链条,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帮助群众奔小康上富裕路。
记者:东达集团的实践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探索出了一条内蒙古“绿色崛起”的路径。
盖:可以这么评价。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他们依靠经济杠杆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每年洪水从库布齐沙漠向黄河输沙就达1.6亿吨,曾经造成黄河断流改道、包钢断水停产。他们在库布齐选择耐旱的乡土树沙柳为治理沙害,防风固沙护堤保护黄河母亲河的先锋树。沙柳每3年必须平茬一次,“平茬复壮”下来的沙柳,可以用来造高档挂面箱纸板,不污染环境,拉起了产业链条。东达蒙古王集团在福源泉生态基地投入3000万元,建立沙柳示范区5万亩,已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种植沙柳,使项目区沙柳面积达到70多万亩。赵永亮主张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三业结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生活三者兼顾。
记者:您在近期的著述里面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诠释经济学现象,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内蒙古目前在特定的经济周期运行阶段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您怎么看这一时期的经济转型?
盖: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就要使屏障内的负熵值的耗散程度尽量减轻。美国学者杰里米·夫卡金和特德·霍华德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系统的简述了熵定律和熵定律在经济社会的运用。熵(Entropy)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一衡量混乱程度的度量。在物理学中,熵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是守恒的,不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就表面看,这似乎是说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高枕无忧的滥用。但事实上,非常遗憾的是,物理学中还存在着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表明,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对人类来说是从可利用的到不可利用的状态,从有效的到无效的状态转化。物理学意义上熵就是这种不能再被转做功的能量的关系。由于热力学二定律的作用,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时,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作某种功的一定能力。熵表明,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无法逃避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向,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的基础最初来自太阳的能量,因此,生命也不能逃脱熵定律,有机体通过从环境中吸取负熵来生存和进化,并不断从环境中摄取。熵是经济稀缺的主根,一切循环活动都要耗费环境中稀缺负熵物质,一个物质和能量上封闭的循环系统是不可能存在的。
比利时著名学者、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I.Prigagine)指出:系统存在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上它与周围的物质世界进行着持续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从边界外吸收低熵的物质-能量,通过经济过程内部的消费变成高熵的废物后,再将其源源不断地排放出去。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下的有序结构,就叫耗散结构。耗散结构一经形成,它就具有抗干扰能力,一般性的涨落(波动)会被耗散结构所吸收。
依照这一理论,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把对生态屏障的破坏压缩到最低。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内生的、自运行的动力。要关心在内蒙古的产业原材料从哪里来(From where)、生产什么(what to do)、如何生产(how to do)为谁生产(for whom)、到哪里去(To where)等问题。博尔丁从“物质不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