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思考

2012-12-29 00:00:00赵大新
出版参考 2012年19期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多文化企业尤其是出版企业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在“走出去”方面进行尝试、探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版权输出品种数量连续几年快速增长,输出与引进的比例进一步缩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还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不足和困难依然很多,如版权贸易逆差虽逐渐减小,但在将来较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逆转;“走出去”图书从内容到形式与国外的差距依然存在,质量亟待提高;大多数输出图书投放市场后反应不一,优秀的畅销书太少;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积极到海外拓展,但短期内投入远远大于产出,需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以提高出版“走出去”的实效,为“走出去”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深入研究海外市场,不断积累出版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国出版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一些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选题,加强针对性,积累外向型选题资源,否则将会制约版权输出和对外出版业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海外非常希望了解和认识我国,这种趋势为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提供了空间。我们需要研究海外市场,从图书的内容到形式都要实现本土化或国际化,以贴近国外读者的需求。根据有关机构所做的调查,当前海外读者非常关注我国的发展模式、我国在整个世界秩序中的影响、环境保护、人口老龄化、移民等问题。围绕这些题目,我们应该积极地组织优秀作者和研究机构来著书立说,以国际化的视野向海外表达我们的观点,以此争取话语权,扩大影响力。
  二、重视对外数字出版项目的开发和扶持,加强数字资源标准化加工、国际化管理和多样化服务建设。对包括印刷、光盘、网络数据文件等不同途径与来源、不同格式、不同内容的出版资源在统一采集、入库后,经由数字化处理生成能够在不同阅读终端上显示和互动的数字内容资源。同时,从资源完整性和检索服务等需求出发,补充用于描述出版物的各项元数据。根据国外客户的订购习惯对目录信息、数字资源进行适当分类,使客户能更容易、更集中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以上工作,构建数字资源加工国际标准化体系,促进数字资源目录信息、数字内容加工、分类管理与国际接轨。有条件的出版企业,要加快内容推送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资源“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海外重要数字内容技术和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我国出版数字资源进入国际主流数字传播渠道。
  三、加强“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培训和使用作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任务。国内大的出版单位一般都有专职的版权人员,但大多只了解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不清楚海外市场的需求,对一些国际市场规则也不熟悉。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挥行业机构、协会等的指导作用,加大相关人才的培训。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出版机构聘用外籍人士担任编辑或项目策划等,尽快将国际市场的运营规则和通行做法引入我国出版业,逐步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
  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并提高市场推广和营销能力。国际出版发行业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市场化程度高,留给我们的空间和机会是有限的。我国出版的优势主要是区域成本低、出版资源丰富,海外市场对我国选题的需求快速增长等等。但是在选题策划、国际市场运作、渠道建设等方面,我们的经验明显欠缺,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真正实现出版“走出去”良性发展,形成稳定有效的经营模式。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在海外开设了分公司或建立了合资独资的出版社,也推出了不少产品,但是在营销推广、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图书产品的发行和销售,限制了这些出版机构在海外的长远发展。另外,西方国家有比较成熟的书评推介制度,出版社、发行商和读者都非常看重书评的作用和影响。所以,要在西方推广“中国主题”图书,离不开海外书评人。为此,必须根据图书的内容特色,有针对性地联系相关书评人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要长远打算,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书评人队伍。
  五、科学地促进出版“走出去”事业的发展。对外文化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读者来说,中华文化不是他们的主流或主体文化,普通读者对我国的认识非常肤浅,一些媒体的负面宣传又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对外出版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照搬国内的做法,不可急于求成。与我国不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出版机构基本上是私营的,很多项目也是以基金会或民间机构的名义出现,政府色彩不浓。这样,当我们的国有资本、机构和项目大张旗鼓地进入某个国家时,不能不引起所在国政府和业内人士的关注,甚至抵制。所以在对外宣传上要慎重,遵循国际惯例,采取务实的态度,对一些敏感问题要低调处理,要做到“入乡随俗”。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文化的繁荣和在世界上的影响与经济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持久过程。因此,作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走出去”需要我国出版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