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子凤飞飞

2012-12-29 00:00:00尼佬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5期


  总有听歌的人争议是凤飞飞好还是邓丽君妙。比起让神州“沦陷”、东瀛南洋怀念的邓丽君,早已成为台湾的记忆和象征的风飞飞,在大陆人的认知中仍有些模糊。尽管她在本世纪头个年代的最后几年,分别在上海大舞台和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登台献艺,但海峡这边的听歌人,似乎还是很难理解她的离世在台湾引起的伤恸。
  凤飞飞本名林秋鸾,来自桃园县大溪乡,2012年2月12日,葬于大溪。她的年龄与海峡彼岸的老三届相仿,老三届们上山下乡的时候,这个15岁的台湾少女,走进台北、基隆和桃园的夜总会登台,开始体验另一种艰难时世。
  上世纪60年代末的台湾,娱乐界的命脉掌握在官办媒体手里,推广国语与统一意识形态有着莫大关联,台湾本地人,很难与那些操着字正腔圆标准国语、从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来的外省精英竞争。台北高级点的娱乐场所,除了西欧音乐,依然演奏着旧上海时代曲和其流落到港台的同类风格创作曲。本省人林秋鸾以林茜之名出道,在歌厅、外场打磨5年后,终于得到赏识,有机会灌录一首国语歌曲,继而在1971年参演中视制作的台语连续剧《燕双飞》并演唱主题曲。提携她的陈宗华给了她一个新艺名——凤飞飞。
  那时的台语连续剧和台语歌,不过是主流之外威权政府施舍的点滴赏赐。陈宗华让凤飞飞进入当时从翻版唱片转型2vXgNi16csiiAw8ppO+EZw==做原创正版唱片的海山唱片,从此她走上国语流行曲之路。那个年代还没有经纪人,母亲操办着她的演艺事业,想方设法与刘家昌搭上线。最终,台湾主流流行音乐圈认识到凤飞飞的舞台魅力,金曲滚滚而来,她成为纵贯70年代和80年代的台湾之声的代表。
  永远戴帽子、经常穿长裤的凤飞飞,被某些乐评家视为台湾首个“雌雄同体”的“中性风格”艺人。但凤飞飞解释,那只不过是因家境贫寒、无力购置流行的夜总会华服而想出来的特别打扮罢了,加之她本人性格爽朗,在舞台上做些动作裤子要更方便些。久而久之,就成了她的标签和特色,即与都市独立女性的感觉吻合,又以“大方”赢得乡下观众的认同。事实上,凤飞飞的演唱风格相当女性化,她大概是演唱过最多琼瑶歌曲和爱情电影歌曲的女中音歌手,譬如《我是一片云》和《雁儿在林梢》等。她也曾演过偶像电影女主角,和林青霞同演过青春群戏,但成绩平平,远不能与其音乐天分比。
  吴念真曾说,凤飞飞代表着那个“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未来”的年代。在吴拍摄的《台湾女人》短片中,勤俭、刻苦、永远默默支撑大家族成了大众对本土女性的刻板印象。凤飞飞算是“本土女性”的形象代言人:一如既往地以顾念家庭、提携兄弟、相夫教子、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有人说其2003年以后不断巡演的一个原因是丈夫事业走下坡路)……为她的正面形象加分的还有,即使在1981年婚后,她仍然延续了逾十年的事业巅峰,这正符合了台湾社会对新时代女性事业家庭全能的高要求。
  单从音乐上来看,凤飞飞是那种融合了传统与摩登,能越唱越好、随时变化的“变色龙”型艺人。上世纪70年代那些有制式演唱要求的刘家昌或左宏元式歌曲,她能以咬字和唱腔唱出区别。在名曲《祝你幸福》中,有至少4个字的发音与标准国语不同。我们不能以当下的概念来说这是“挑战国语霸权”,但毫无疑问,这为她的演唱增加了趣味和魅力。在70年代,或许还能听出些微日本演歌或中国戏曲的影响,到了更为广阔的80年代,凤飞飞更有掌控自己音乐的话语权,已经可以听出R&B或者FUNK的味道了——那些她翻唱的金曲,如《好好爱我》和《爱你在心口难开》,荡漾的旋律里又“台”又潇洒的吟唱,好像从来没有哀愁似的,恰好契合那个全社会青年人“努力就有未来”的时代诉求。
  作为国语流行曲女王的凤飞飞,其实是一位“台湾意识”相当浓重的歌手。同代的崔苔青、张利敏、刘文正等都不唱台语歌,邓丽君偶尔唱唱也是权当点缀,只有凤飞飞默默等待台语“翻案”的时机。上世纪70年代是官方电视台的“大综艺”时期,主持电视演唱节目的凤飞飞,在临场歌手突然出状况的情况下,大胆以一首台语《月夜愁》补上,成为台湾电视史上第一首出现在综艺节目的台语歌曲。破冰之后,台语在她歌唱生涯中的分量慢慢重起来,80年代出了4张《台湾歌谣》。90年代,几近退休的她,在唱片《想要弹同调》中,唱出台湾民谣《雨夜花》作者去世后被发掘的遗作。
  到了2011年,凤飞飞已经准备开一场全台语的演唱会了。这当然让人惊讶,那几十首国语金曲就不唱啦?记者会上,她唱起近三十年前的破冰曲《月夜愁》。这份心意,终究因医生的劝告而未能完成。而她选择下葬后才宣布的告别方式,也令人感慨,要离开了还这么体贴和照顾世人,真是侠骨柔肠又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