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文的几种处理方法

2012-12-29 00:00:00向涛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摘要: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和课文是每个语文老师的首要教学选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文处理要关注简单化、实效化、艺术化等宗旨。浅谈了常规教学中三种处理课文的方法,具体分析了三种方法的实际运用,阐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科学和艺术地处理教材及课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处理
  如何艺术性地处理课文,涉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从语文学科来说,语文课文的处理指的是在准确理解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抉择过程。它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的处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不仅可以衡量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熟练把握能力,也是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分水岭。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将传统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科学地、动态地、高效地从教材中提炼和组合最优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课文处理方式,以求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关键结点处理法
  这种课文的处理方法是着眼于课文整体,也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常规的教学处理方法。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精选课文中一个或几个核心的涉及整篇文章的教学问题,来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同时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思考、理解、探究等学习活动,我把这些关键问题称为关键结点。在解决这些关键结点的同时,也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方面。所以,如何选择切入点,即准确抓住课文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结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这种处理方法的要义。
  一般来说,用这种方法来处理课文的关键结点有:(1)文章的文眼。如,《我的家在哪里》,就可以抓住“家”来提问,作者有过哪些“家”,作者真正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自己童年的“家”才是真正的家。(2)文章的线索。如,《宝玉挨打》,可以抓住宝玉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挨打之后有哪些方面的反应来设置教学内容。(3)文题中的关键词。如,《药》一文,可以紧扣买药、吃药、议药、药效等环节来设计问题。(4)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拿来主义》一文,可以跳出课文的行文局限,抓住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等问题来进行教学。(5)文章的主要人物。如,《棋王》一课,就可以围绕王一生来设置问题,王一生和九个人同时下棋体现了他哪些性格特征,和老者下棋又体现了他的哪些方面。
  提纲挈领的教材处理方法要求教师对教材本身非常熟稔,能创造性地、整体性地对课文进行观照,从而提出若干牵涉文章全局的问题,借助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推进文章的分析、理解、探究等教学环节,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长文短教处理法
  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如,小说和戏剧等,如何处理这些课文,就涉及一个老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了。经常听到某某老师用了多少课时讲了一篇课文,这其实都是一种吃亏不讨好的教学,效果未必最佳。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又要保证教学的实效,长文必须短教。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如果我们删繁就简,紧紧围绕阿Q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来组织教学,就可以大大缩短教学课时,同时也准确把握住了小说鉴赏的核心和实质。因为小说的艺术就是塑造人物的艺术,对小说理解和鉴赏的关键就在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把握,除此之外的内容可以作为有机的辅助要素相适提出,而不必拘泥于细节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本文可以围绕阿Q身上表现出的各种精神胜利法的方面来展开,如他的自尊自大,他的欺软怕硬,他的自轻自贱,他的精神的优胜等等。抓住了这些内核,我们就完整地把握住了这个人物形象,也较好地把握住了鲁迅先生塑造的这个人物,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
  再比如,《雷雨》一文,作为戏剧,本文的篇幅是较长的,如何在两课时内解决这篇课文,也需要老师精心谋划。我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巧妙地运用了四句俗语来概括本文的教学内容。一是无巧不成书,解决的是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问题。二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解决的是戏剧的矛盾冲突问题。三是敲锣要听声,说话要听音,解决的是戏剧的语言和潜台词的艺术问题。四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决的是戏剧的人物形象问题。其中又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为主导问题,这样处理,轻重详略非常清晰,而且又把握了文体的特征,抓住了关键的问题,两个课时完成全文的教学,课堂教学依旧保持了应有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长文短教的处理方法同样要求教师对教学文本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把握,同时又要求教师能大胆取舍,删除枝叶,提炼出能覆盖全文的核心问题和教学思路,真正做到出乎其外,入乎其中。
  三、深文浅教处理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同样存在着一部分内涵非常深奥的课文,比如文章主题的含蓄深奥,表现手法的特殊,语言表达的隐蔽晦涩,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对于这些比较深沉的文章,教师的讲解却不能深文周纳,否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时我们应该选择深文浅教的策略。
  比如,冰心先生的《我的家在哪里》,文本虽然短小,但由于此文表述的深沉,语言的晦涩,以及涉及的梦幻表现手法,使得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是很顺畅。我在讲解此文时,紧紧抓住“家”这个意象来展开问题,向学生提问:作者有过哪些“家”,作者真正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自己童年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同时补充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结合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特别是年龄这个特殊的因素,文章的主旨就非常显豁了。本文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叶落归根的心愿,以及追寻精神之家的企望。
  鲁迅先生作品的讲解历来被视为中学语文老师的哥德巴赫猜想,如,《祝福》《阿Q正传》《药》《拿来主义》等文章,要完全理解这些文章的内涵主旨,必须涉及复杂的背景、传统文化、作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常见的对以上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就是面面俱到,内容越讲越多,课时越讲越长,教师还深恐有所遗漏,其实,我们大可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枯燥为趣味。抓住关键问题,大胆舍弃枝叶,直接面对文本,这样才能深文浅教,求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再比如,2008年的广东高考题《河的第三条岸》,作为小说,本文的主旨相当隐晦和深沉,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我选择了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和电影《海上钢琴师》作为对比分析的材料,通过对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学生也明白了本文的含义。所谓的“第三条岸”其实是在“我”和父亲之间产生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隔膜,起先那个“我”非常熟悉的赞赏的父亲在做出靠岸的决定的那一刹那,这条“精神”方面的河岸就横亘在两人之间了。
  深文浅教的处理方法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在深入把握文章的本质和核心的同时,又能以一种通俗而浅显的方式,用一到两个简单的问题概括全文的核心,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教学目的。
  如何面对教材现实,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达到有效教学的自由境界,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终身追求,在这条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若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较好的方法。另外,针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些贴近这种文体的处理方式,比如,关注朗诵方面的诵读法、关注文章主旨的文义贯通法等。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方法要始终注意以下几点:(1)直面教材文本本身。(2)最大限度地简洁明了。(3)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4)注重实际效果。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拘泥于传统,跳出教材本身的框架,达到对教材处理游刃有余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