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美国〈独立宣言〉》一课,讲到美国《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在特别强调由于它的提出比法国《人权宣言》早13年,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时,突然一位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老师,我认为教材上写的和你讲的不对,难道仅仅因为《独立宣言》比法国《人权宣言》的提出早13年,马克思就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吗?而且《独立宣言》的核心内容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美国的独立,而马克思强调的是“人权”宣言啊!
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我感到有些猝不及防。由于事先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等我冷静下来,就顺势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个同学的质疑多么有价值啊!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难道只是从时间上看二者相差13年,就判定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吗?难道他不知道《独立宣言》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的独立吗?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其实,《独立宣言》除了宣告美国独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宣布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话音未落,又有一位学生反驳道:我认为你的分析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大家知道,美国《独立宣言》体现出的这些民主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伏尔泰的“天赋人权”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等学说理论,那么,马克思为什么没有把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称之为“人权宣言”呢?而且这些学说提出的时间比美国《独立宣言》更早啊!
看到同学们对问题的讨论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我感到无比欣慰。现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特别是这两位学生的争论,说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力度在加深。而且在学生分析、争论的过程中,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但我现在不能参与进来,揭开谜底。所以,我还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并加以引导暗示:是啊,这位同学的反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既然我们单纯从时间上、从《独立宣言》体现的原则内容上,无法充分论证它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理由,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途径来论证呢?比如,《独立宣言》的颁布形式……
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过来:老师,我明白了。《独立宣言》是由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通过指定五人委员会起草,然后经大陆会议修改通过,又分送13州的议会签署并批准的。因此,它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完成了把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说理论变成政治纲领的过程。但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当时波旁王朝政府的认同,也就没有完成把他们的思想学说法律化、制度化的过程。只有到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会议于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才完成这些思想学说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变成了指导大革命的法律性文件,但已比美国的《独立宣言》晚了13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有了教材上有关马克思对《独立宣言》评价的结论。
这节课的课堂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过了很长时间我还在反思回味。在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与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生生间交流的双向互动过程。随着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大大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倾听,并善于捕捉、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这转瞬即逝的火花燃烧成求知的火种。这或许会打乱我们预设的课堂节奏,反被学生牵着走,但当教师融入学生和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认知过程与学习成果时,许多我们不曾预约的精彩也就不期而至了。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