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现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教学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的。而学生也渐渐地习惯了由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然后只需按照教师交代的步骤做下去就行了。像这样“先讲知识后学应用”的教学模式,人为地把知识与应用截然分开,使得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或其他人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被抑制。
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选取有趣、有用、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便于理解数学问题,加强应用意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出示屋顶的房架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来进行研究,好吗?”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改变数学课传授式的授课模式,我在“弱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上下功夫。教学中我把学生看成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均为探索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努力钻研,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师生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角色换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给予充分的认可,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得到了发展,主体精神也得以体现。
三、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中每位学生既是主角,又是观众,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合作意识。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岭县双龙乡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