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语言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构思加工,只有周密的构思,仔细的加工,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本身的感染力。
讲究教学语言,提高教师语言素质乃是每一个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下工夫把课讲出味来,努力做到人们希望的那样:“语文教师讲课,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落泪,喜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厌恶。”总之,要讲得学生心动。
教师要把课讲得有趣,就应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紧凑有趣。所谓紧凑有趣,就是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利用启发的方式和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听、爱讲、爱写、爱想,主动学习。教育家赞科夫主张:“课堂要有活泼气氛,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不要把课堂搞得单调乏味。”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然而,至今一些学校语文课堂仍然有单调现象。如,课堂环节老框子,提问老套子,讲课老调子,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提问设疑上表现更为突出。谁都知道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问得好,问的巧,便能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训练学习思维。所以《学记》中说:“善问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想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待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提问设疑一定要做到“善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精心设计,周密计划,切不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信口开问。据我所知,有些老师在问上还缺乏功夫,所犯通病是“一多二浅”。多指问得f6f8f22db7bc30e7a18c5fe84befff41过多过碎,不管学生会与否,什么都问,造成“满堂问。”浅指问量过小,深度过浅,“询问式”和“问读式”的问题多,不能开拓学生思维。如有位教师在讲《记一辆纺车》时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记”是什么意思?“一辆”是什么意思?像这样不需学生深思的问题,教师不厌其烦地问,实属劳而无功。
教法的生命在于善启发,学法的生命在于善迁移。我们的语文老师如能破除陈旧的教条式的提问,进而想出一些巧妙的问法,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激发出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上的成功之课,或教学中的某些成功之处,无不是在“巧”字上做文章的。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处理《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思考与练习”时,书上题目是:“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平直。钱老师没有照原题直问,而改成了曲问:“作者在文章中只举了三个例子,我认为用不着再多举事例了。有人却认为多举些事例更好。你同意谁的意见呢?理由是什么?”这一改,改得多新,多么深啊!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岭县三十号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