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于中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再一次成为问题的焦点。我认为,美术课堂是基础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美术能力最有效的场所,也是达成美术课程中美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而学科专业特性,既是美术课堂生存的基石,也是实现美术课程的必要条件,其学科专业特性必然不容忽视,因此美术课堂应该成为一个专业引领的场所。
本人一直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和教科研探索,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美术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能力能够得到循序渐进地可持续发展,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有限的中学课堂中,既要凸显美术的专业性,又要兼顾美育的原则,不能把美术课堂变成技能培训的专场,这的确很难把握。对此,我做了许多教学尝试,探索了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各位同仁抛砖引玉。
一、通过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指引,真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激发,但要保持持久,就要找到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根源。可以说,每个学生对美术都有一份好奇,这是与生俱来的兴趣,渴望了解美术,渴望走进美术的世界。所以,只有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到由专业素养积累和专业能力进步带来的成功感,获得满足感,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学习兴趣。
1.重视欣赏课,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引领学生获得专业的艺术享受,提升审美能力
以苏少版《美术》第十三册的第一课《自然的定格》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以荷兰的风景画、静物画为引子,目的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教材提供的作品,体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所通行的艺术法则。所以,教师通过重点分析代表作品,并应用构图、透视、色彩等专业概念详解,不仅可以把理论知识形象化,也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专业技法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比如《密得哈林斯林荫道》,这幅画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进行作品分析的时候,首先用透视线分解作品,学生立刻就能发现其艺术效果产生的原因,从而学习到焦点透视的方法;接着,再用透视线对《海港日出》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样是焦点透视,随着透视焦点的位移,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最后两相对比,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同一种方法可以根据目标不同而灵活应用的艺术创作法则。当然,在学生基本掌握焦点透视之后,还要分析构图和色彩的艺术作用,一方面演示构图的基本形式,让学生在观察各种构图产生的画面效果的过程里,判断什么恰当的构图;另一方面运用色彩基本理论分析作品中色彩的冷暖和虚实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色彩应用的基本方法。
教师以欣赏课为契机,通过专业理论和技法解释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体味到艺术作品的美妙并认识到艺术魅力是建立于一定法则之上的,是艺术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之后,遵循一定艺术法则创作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明白了艺术作品的成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求知欲会更加旺盛。
2.重视文化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以《寻古探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汉画像石、画像砖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不仅艺术形式非常独特,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新高峰,并对汉代以后的美术产生深远影响。对有如此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艺术现象的挖掘,从各种造像所体现出的时代印记,可以发现历史的传承与演变,感悟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中承载的作用,并从中萃取到很多关于中国古典美术审美和造像方面的知识。
在天真古拙、浑厚大气的汉画像石和精致复杂、形式繁多的明清砖雕之间做比较,不仅能突出汉画像石造型拙朴夸张、气质雄浑大度的汉代艺术特征,也能让学生兼顾领略到了明清砖雕的精雕细刻。把顾恺之的《洛神赋》和山东嘉祥宋山画像石拓片《西王母及其仙庭》放在一起,让学生探究两幅作品在造像形式和构图布局等方面的因袭关系,探求出汉代艺术形势和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在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中穿行,不仅接触到丰富的画像石信息,也积累下一些画像石鉴赏的专业经验,他们的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地逐渐提升,获得丰富的历史、人文、绘画等知识,让他们快乐而满足,并感到自豪。
二、通过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法练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身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一个看起来深奥的词组,但如果将其分解,可以发现其核心支点是美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有许多人认为,在中学阶段就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练习专业技法,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觉得这种想法是由于对美术理论和技法的不求甚解而造成的。假想一下,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表述能力,在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后怎样表达?如果学生对美术的专业理论、技法一无所知,当他面对艺术作品时,他的审美情趣从何引发?其实,具备一些艺术常识的人都知道,艺术的美是建立在一定艺术法则之上的。
以《关注你我他》为例,这一课主要是对人头部结构的认识和学习,教材提供了正面像五官的相对比例,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之间的大小距离,然而,生活中学生面对的不可能全部都是正面人像,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五官结构的透视变化,教师在示范过正面透视后,可以再结合真人,拓展五官各种角度的结构透视变化和五官的不同表情。这样,学生面对人像写生就会心中有数,虽然手上的功夫还没到家,但眼界一定得到了提高。从学生写生作业的质量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经过详细、反复地指导之后,都能生动地画出自己所观察的对象。
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去欣赏外国肖像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就会有较深的领悟,甚至能做出很精妙的分析。如对《凡·高自画像》的赏析,学生已经能用其已有的色彩知识做出解释:大片重复旋转的蓝色短线,说明忧郁的情绪已经把画家完全罩住了,黄色和橙色的出现,说明画家内心的纠结。同时,学生观察出凡·高用自己呆滞的眼睛流露了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而得出《凡·高自画像》传达了画家极度忧郁、悲悯和绝望的情感的结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表明学生的专业积累已经产生效应,他们已经能用专业眼光去欣赏、观察他所见到的事物,并能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了。
事实上,苏少版中学阶段美术教材,已经涉及许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法。如《身边的物品》《钢笔淡彩》《关注你我他》和《动感生活》等章节,均涉及结构、透视、构图等进行写生创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技法,而《多变的色彩》《奇妙的肌理》《重复的魔力》等则是对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接触。这些课程内容所牵涉的理论与技法,虽然只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但教师如果能传授给学生有效的专业理论和技法,并注重理论与技法的有效掌握,那么教学就不会浮于表面文章,学生就能够获得很好的专业锤炼,就能慢慢地积累起自己的专业基础,从而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美术素养。
三、通过智慧的评价,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大胆创作,表现自我
我经常对学生说:“好的方法就好比一支好的画笔,掌控了它,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你要表现的。”其实,专业理论,就是指引专业创作的原则而已,专业技法,就是一些艺术表现方法而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并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好比同样的水土,却能养育出各式各样的生物。
以带领学生写生银杏树为例。在写生之前,我会把树的结构表现、构图的位置等方法在黑板上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带学生出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画不同的银杏树。期间不断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对自己树立信心,尊重自己的观察体验,并提醒学生注意构图、结构和比例。当作业完成交上来之后,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树都不一样,有的树好像清风吹过,有的树充满诗情,有的树枝节张扬,有的树清秀小巧,虽然多数作品都有层次模糊的问题,但是,几乎所有树的结构都没有错。
还有,在指导学生写生人像之前,对人面部结构和五官的表现手法,我都一一示范。在学生写生练习时,反复地叮嘱学生静下心来画,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体验。同时,强调结构要准确表达,强调构图和比例,并根据学生所处的位置,及时演示因透视角度不同造成的结构变化。课后,当400份作业交上来我逐份批改时,发现每一个学生所画的像都不同,每一份作业都很生动。我把每个班表现突出的作业拍照做成PPT,再循环放给学生们看,带领他们边看边分析,肯定作品体现出的个性特征,突出优点,指出不足,关键的问题再度示范、图解。随后的一课的写生练习,学生的作业表现有了长足的进步,每个班40份作业中有一多半都可圈可点。
当然,在对学生实施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一切技能都是为人所用的,都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智慧评价,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欣赏自己,尊重自己的风格,大胆地表现自我,这样的专业引领才是健康而有效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紧跟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对于如何进行美术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多年的教科研实践积累,我认为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还处在发蒙时期,但美术课堂毕竟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在美术课堂中展开扎实的学科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我想我们应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节美术课,尽管基础美术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专业教育,但当教师以培养艺术家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素养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我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凸显本色,返璞归真,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注:本文所引用的教材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