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如何评价学校的办学特色?关键看育人,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着力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所以学校特色最终应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实施方式,很难讲培养的学生有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崇尚读书、热爱集体、学习刻苦、理解水平高、逻辑思维强,但在知识面、视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在适应性、独立性、个性特点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实施欠科学是原因之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我校有着55年多的办学历史,目前已经有近万名小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汇聚到芳草地,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外国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中国孩子对外国文化的向往,都是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
学校提出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儿童健全人格为目的,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这样的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友好中国;尊重包容、友好世界;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据此,学校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的思路,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芳草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一、课程构建原则
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遵循以下原则:突出国际化特色,并以此整体研究课程设置,把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注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程设置
基于公办国际学校定位、“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 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激发中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三、课程实施进程
1.筹备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8月
协调沟通上级部门、学校专家顾问委员会、学校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着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方案》的起草、论证与研讨,形成可行性方案。之后组织集团各校区主管、各学科骨干教师召开各层次的学习、研讨会,形成《芳草课程体系实施具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方案》要求分组分步编写各学科教材,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引进相应的教学资源,确定任课教师,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准备《芳草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在确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制定每个校区的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时间表进行实施。具体工作:在确定实验校区基础上,领导组与每个校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验年级、负责人、实验教师、课时分配、实验风险分析等具体问题,分阶段推进,实践《方案》。专家指导组针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监督评价组进行过程性监控。
3.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5年8月
在分校区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对《方案》、教材进行修订,在集团中确定实验校区进行芳草地课程的全面实施,实施的同时评价组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成果,形成教师课程实施案例集,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生成长个案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凸显芳草特征;形成芳草地课程体系,提升芳草学术水准;形成系列校本教材,丰富学校资源库。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成立以集团管理组、指导组、学校发展顾问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评价组,负责各项课程标准审核和对标评价的工作。
2.加强过程性评价,利用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的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学习效果评价采取标志性成果的形式。
五、课程构建保障措施
1.建立课程建设管理机构
(1)领导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芳草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集团的质量管理部、学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组成此项工作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广泛征求领导、教师的意见,宣传课程建设理念、确定课程实施的实验校、实验年级、实验班,制定相关制度,同时指导各部、各校课程建设工作。
(2)管理组:集团质量部是课程管理主要机构,主要职责是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行动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课程建设教学工作。
(3)指导组:由学术管理部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工作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予以具体指导。
(4)实验组:各校成立课程实施小组,作为专项工作进行工作布置,与集团、教师进行协调沟通。
2.发挥集团优势有序推进
发挥集团优势,各校区根据学校实际,特别是师资构成,确立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研究的重点学科,确立各自主攻方向,学术部牵头,配备市区级骨干教师等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实施团队,确立重点研究人、实践的年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序推进。经过2年实践,汇总成功经验,确立新的实验校区,在一个年级中整体验证,成功后集团推广。
3.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秋天开始启用。课程标准直接影响着教材、考纲、考试的设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体构建芳草地课程,凸现芳草特色,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追求最优化管理。在整体建构过程中,一定要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除了通过校本研修在教学过程中集体提高,还要辅以多种方式的培训,提高师资的视野拓展、课堂授课艺术的提高,如课题推进培训、专题教研培训、教材编写培训等。
4.建立课程实施制度
学校建立相应课程管理制度。如:制定课程方案(规划)、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切实执行。
5.经费保障到位
学校对编写教材、研究课程方案等活动予以资金支持,保障各学科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工作顺利推进。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愈发认识到学校层面的国家课程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创造和丰富的过程,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即是创造和丰富过程的表现形式;学校特色的形成并进一步彰显,同样需要体现在课程上。我们要以“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实施、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为思路,深入探索、实践,努力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科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