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德育文化

2012-12-29 00:00:00刘彭芝邓丕来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3期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象征和灵魂。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质的学校文化让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能得到成长,能感受一种畅悦,使每一个人如火种一般引燃周围的人,成为优秀文化和高尚道德的传承人。

人大附中的校园文化开放、和谐、多样,呈现出人大附中学生自信阳光的精神面貌、创新的求索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奋进精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开发调动起生命的潜能,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所有学生搭建起展示生命精彩,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这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人大附中人矢志坚持的理想追求。

一、人大附中德育全貌速写——

师生幸福成长的家园

人大附中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缘此,人大附中德育工作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以心灵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和谐教育、爱心教育、主体教育、赏识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将德育聚焦于生命的历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落实于学生的行动。

学校近十年在琴棋书画、体育艺术、发明创造、网络以及学科等各个方面获得了20多项世界冠军、20多个世界金奖;学生毕业后都会非常留恋学校;学校的临时工因为自己爱好摄影破格任命为学校电教中心的主任;学校的保洁员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交谈,取得大学文凭;学校的厨师荣获国际金奖,并开设选修课;英国的伊顿中学、哈罗中学以及其他世界各国很多一流的学校,都纷纷和人大附中结为友好学校。

2008年6月12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人大附中考察结束时,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感受:感动、钦佩、羡慕、深思。2010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时指出,60年来,人大附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大附中,在艺术馆,胡锦涛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学生们演奏的交响乐和表演的舞蹈、健美操,对他们的精彩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艺术对陶冶情操、和谐身心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艺术修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校园环境素描——开放、和谐、阳光的氛围

在这座花园式的校园内,主体建筑群都以活泼又不失庄重的红白相间为主色调,与身穿红白相间校服的学生交相辉映。校园里的各项设施功能齐全、布局精致,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筑起舞台,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校园里的一卉一木、一墙一垣都深情地向人们展示着什么是真、善、美。

人大附中与中科院院士、科学家共同设计建设有ICT信息交互技术的虚拟科学实验室,有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室,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物体的内外结构,将想像中的东西设计出来;建有全国首个无线网络实验班,网络阅览室可方便地实现多媒体教学和阅览;建有完善的学科教学资源库、课件库、音像资料库、书目数据库和学校网站;建成了新动力英语教室和远程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学生网络自主实验室、基础教育网格实验室、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图像处理实验室等多种专用教室以及各类设备先进的学科实验室;还有天文穹顶、陶艺教室等设备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功能强大、安全性高的第三代校园网;以及400米标准草坪足球场、各种塑胶灯光球场、游泳馆、艺术宫等文体活动场所,另有占地330亩的足球训练基地作为培育希望的摇篮。

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这对于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意义深远,形成了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

三、传统文化写意——滋养学生的心灵

人大附中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引领作用。自2005年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新编弟子规”、自编“美德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改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创编各班级自己的《美德书》。由而,《好男孩、好女孩》《优雅少女俱乐部》《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之源》等精品主题德育课诞生了。高二年级文科班的“思想论坛”、小作协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广讲座”、高一年级同学自发的“读书社”、校学生会的“华夏文化节”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中涌现。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诉求恰切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富有校园气息的中华传统文化熏习之风。

2010年9月,人大附中新一届团委带头修订了《人大附中文明公约》,从尊敬师长、同学交往、个人修身三个角度提出了人大附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礼仪规范,使学生能够将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德育课逐步实现了道德主题系列化。比较成熟的主题有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主题德育课、爱的系列主题德育课、文明礼仪教育系列主题德育课、成长系列主题德育课、和谐学校文化系列主题德育课、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主题德育课、感恩教育系列主题德育课、人生规划设计系列主题德育课、营造书香校园主题德育课等。

四、爱心传递掠影——志愿者精神style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除了拥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懂得担当,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在人大附中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志愿团,从2002年成立以来,志愿团走进过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聋哑学校、太阳村等给予无数需要关爱的人以温暖和关怀。世界残疾人日,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折出上千只纸鹤,送给聋哑学校的同学;世界艾滋病日,他们把自己签名的红丝带、许愿签送到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他们曾发动全校师生为山区孩子募集图书,为同龄伙伴募捐医药费……他们还把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带到了临近的双榆树公园、知春里幼儿园,和那里的居民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他们身后长长的路上,是无数的喜悦与感动,是一颗颗年少的心蓬勃成长的印迹。

人大附中学生志愿团第一任团长——季萌,在组织志愿活动时看到自闭症儿童、一些心理疾患病人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成绩优异的她放弃热门专业,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她愿意一生为那些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在志愿团的带动下,全校师生的爱心传递活动蓬勃开展,清除街头小广告、走入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带盲童学校的孩子走上天安门广场、到临终关怀医院为老人们服务……无论是奥运期间的公交站点志愿服务,还是校园里的废旧电池回收、高中楼大厅的爱心雨伞,孩子们在学着关爱环境,关爱身边的人,关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歆享着“送人玫瑰“的充实与快乐,爱与责任使他们人生的旅程更加充盈而完满。

五、自主管理临摹——

在自我教育和同侪教育中成长

我们认为,“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在学生活动、校园建设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学校积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呵护和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和追求。

人大附中每周升旗仪式,每天入校检查、班级卫生、残食台清洁等常规管理都是由各班级值周生轮流安排和落实。

每个新学年的团代会和学代会是人大附中的一大盛事,同学们自己投票选出自己满意的学生会和团委会干部,并且通过征集提案给学校的各项建设出谋划策,相关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并在校园网上公示。

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还活跃着这样的几个团队,它们分别是校园电视台Monday Hit、校刊《成长宣言》和团刊《我们》,这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采编的校园媒体。它们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播报校园新闻、报道各种大型活动以及用镜头和文字书写同学们在青春岁月里的心情故事。

人大附中社团活动异彩纷呈。生自主创建了80多个社团,如模拟联合国社团、国学社、鹤鸣朗诵社、小作协、绿镜头、动漫社、纵横社、音乐社、电影社、书法社、自我研究社、桥牌社、舞蹈团、交响乐团、合唱团、电子轻音乐团、行进乐团、健美操团等。已被美国著名大学录取的唐韵同学写道:“‘模拟联合国’为我创造了锻炼全球视野的机会,在课上,我系统地学习了联合国举行会议的规则流程和联合国确切的文件写作要求。我有幸参加了多次全国规模、北京市规模和人大附中校内的模拟联合国会议,代表过包含中国、美国、英国、印度等各国大使与新华社媒体代表。并在过去的一年中担任人大附中模拟联合国社团的主席。模拟联合国课程教会了我们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在代表人大附中模拟联合国的一次国旗下讲话中,我曾经讲到这样的体会:只有当所有生命都能够活得幸福、有尊严、充满希望时,作为个体的我们才能说,我是幸福的,而我们要努力为所有人的幸福而奋斗。我想,这段经历,将让我思考,并受益终生。”

榜样是学校德育建设中重要的引领者。校长刘彭芝多次强调:“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而学生中也应该注重榜样的树立。”从2007年开始,学校德育处创意“寻找身边的榜样——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大型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学年总结工作。通过同学们自己提名、自己评选的程序,在各个班级、年级选出自己身边最优秀的榜样人物,授予他们“勤学精思”奖、“博学多识”奖、“团结友爱”奖、“文明礼仪”奖、“奋进自强”奖、“勤俭节约”奖、“组织策划”奖、“爱心奉献”奖、“突出特长”奖、“杰出人才”奖等奖项,只要是品德优秀、有突出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受到表彰。在颁奖典礼上,优秀榜样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参加访谈,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深入挖掘获奖人的努力与追求,成为激励全校同学的生动课堂。

六、典礼、仪式写真——

学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升华

美国学者特伦斯·E·迪尔和肯特·D·彼特森合著的《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一书中谈到:“文化领导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基本规范、价值观和信念,支持学校完成核心使命和任务,通过仪式和典礼激励大家。”

众所周知,庄重、典雅的仪式给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甚至幸福感都是其他的形式无法替代的。人大附中非常重视仪式教育,比如,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在开学典礼上进行庄重的入学宣誓仪式、初一学生的离队建团仪式、高三学生的成人仪式、毕业典礼上的毕业宣誓仪式,等等。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各种仪式中感受着内心梦想的力量,将美丽的憧憬付诸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步履轻快而坚定。

学生说:“这里,每个角落都充满活力;这里,每个时刻都孕育着奇迹;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真正精彩的自己。”

国内外来宾说:“人大附中校园里创新之风扑面而来”、“人大附中的人气旺,都写在老师学生们的脸上!”、“我到过世界上很多中学、小学,人大附中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校。”

刘校长说:“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