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之我见

2012-12-29 00:00:00原永明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3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心理准备不充分,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在所难免。这时,教师一定要讲究导课艺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情景。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导课艺术,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急欲倾听,这样,教学气氛就会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能为课堂教学奠定成功的基础。

一、导入的作用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广泛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导入新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导入过程即“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小说的前言,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与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导入的方法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形式,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衔接。他们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教师要敢于联想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一是情境创设法。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实践完成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物。如我校牛凌云老师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建筑工地上,工人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就用一根绳子吊着一个铅锤,用绳子与墙面的吻合程度来把握墙体与地面的垂直程度。这样做,能保证墙面和地面垂直吗?建筑工人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同学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

二是矛盾利用法。矛盾的事物引人思辨。引入矛盾,就如以石击水,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如在讲“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教师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这时,教师就进行及时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使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运动曲线方程。这使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

三是“道具”布置法。学习立体几何,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柱、锥、台、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立体认识;橡皮泥、游戏棒的使用更让学生倍感兴趣;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抽象成一个正方体,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产生新的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是因“变”而通法。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明天,我们毕业》中的一段话:“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你一支歌,让你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你的枕下,让你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情。于是,教师在黑板上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了下面这样一首小诗:“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你/一支歌/让你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你的枕下/让你/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再让学生诵读,学生读得声请并茂。小小的变动为什么能使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意绵绵呢?其一,因为语句的改写使学生有了新鲜感,诵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其二,因为改写使行文断句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处理好诵读的停顿;其三,因为改写使诵读内容由散文变成了诗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导入的应用

从上述实例中不难发现,导入技能是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它是各种课堂交流基本技能(口语、板书、体会、媒体等)的综合运用。导入技能有着大体相似的结构,掌握了导入技能的基本构成就能抓住重点进行实施训练,但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紧紧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不能喧宾夺主,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的落实。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要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千篇一律,不追求形式上的“花哨”。

二是启发性原则。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尽量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试验为依托,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疑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引其疑,发其思;用例应“当其时”、“适其事”。

三是关联性原则。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海阔天空。

四是艺术性原则。导入要有情趣、有新意,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引人入胜,让人倾心向往,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认识的兴趣。导入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教师要注意锤炼“开口语”,精心设计课堂开始时的教学活动,重视含蓄感情,一走上课堂就能进入“角色”。

五是机智性原则。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化的环境过程,教学技能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的环境气氛、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改变,恰当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行为方式。

总之,导入方式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灵活掌握导入技能就像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的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式,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入方法。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情绪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情景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中学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