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50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课业、活动、心理、身体、经济等多重负担过重。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关乎民生幸福,更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是人们一直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50多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对遏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倾向的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减负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全国再次掀起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热潮。
一、中央政府积极为减负制定政策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任务,强调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后将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
为了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求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十二五规划》还进一步对“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做出具体要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这些规定,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为此,2010年中央政府启动改革试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等具体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地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减负的目标、具体措施、配套政策、实施保障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课程、学生作业量、补课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等地,减负的重点任务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减负实践
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改革试点工作,各省市相继制定了改革试点方案。
山东省颁布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要求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监测机制,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同时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二是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学校及在职教师的违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罚。
江苏省南通市颁布了《推进中考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拟用4年时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制定了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特色课程、评价制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优质课程资源体系、规范办学和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等改革措施。其最大的亮点是制定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并从组织机构、工作培训、实施评估等三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提供了开发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参加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基本规范;在全市建立了九大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减负”增效;开发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生管理和考试管理信息平台、市财政设立改革专项资金等保障条件。
安徽省颁布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改革试点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初步规范各类招生、办班、收费行为,并规范教材管理;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安徽省还从四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的配套政策,制定规范招生、办班、教学、收费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对规范办学行为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考核评估,并将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是明确、细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保障改革方案的实施,安徽省拟采取加强政策法制的保障、加强机构队伍的保障、加强监督考核等措施。
北京建立了减负监测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全市小学率先减负。2011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减负工作。一是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依据有关政策文件,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减负的有关要求;二是结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反馈工作,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采取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理论和理念、现状调研和实验等方面的研究,理性分析负担的成因,引导全市小学主动减负、有效减负、率先减负。两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减负意识增强了,减负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浙江省2010年8月开始新一轮减负。推出六项严格措施:一是严格开设课程,所有中小学都必须依法依规开设课程,不得随意加大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尤其是要坚决防止和杜绝搞两张课程表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格控制作业量,今后教师布置作业,自己首先要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作业不能布置给学生;三是严格控制补课,诚然这方面社会上违规问题比较严重,但我们首先要抓好自身;四是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五是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小学生、初中生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住校生晚自修每天不得超过2课时,学生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六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建立六大NnUoLp33p8omJpehkWHl4bt6DY0QjKkpk9nlQF7A5pk=制度保障: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是规范命题,控制命题难度;二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各地每年都必须向社会公布辖区内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三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都要与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四是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征求意见会议,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五是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每所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要向师生公布课程安排等情况;六是家校联动制度,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推进减负,家长是重要方面,我们要向广大家长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此来减少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增进家长对减负的理解和支持。为了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浙江省切实加强督导、督查工作,各级督导机构都要把减负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充分运用“督学”和“督政”这两手,督促和检查减负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相关联的奖惩措施,定期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作为对各地教育科学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观念,在全国各地深入人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和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减负收到了显著成效。
三、我国减负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仍然很多,中小学生大量参加课外学习培训的状况也越演越烈,学生睡眠不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体而言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三大差别、人口压力、用人制度、社会评价、教育观念、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和结构、学校发展均衡、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方法、教师素质等。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今后,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减负规定的执行力度,减轻学生负担。学校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减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今后,我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尹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