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文化管理是中小学校长的时代使命

2012-12-29 00:00:00徐海元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3期

学校文化管理是顺应知识社会、人本时代、文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一种高级管理形态,彰显了学校管理科学的进步。中小学校长在现代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和特定角色,决定了实施文化管理是其重大职责和时代使命。实施文化管理要准确把握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按照6项原则和4种策略持续不断地推进。

一、学校文化管理彰显学校管理科学的进步

学校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3种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代表了3种不同的管理层次。

过去,我们寄望于一所好学校常常会寄望于一位好校长,但事实证明,仅仅寄望于好校长的好学校很难保持长盛发展。究其根源,乃是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方式强制化,重视经验积累,忽视理论预设,重视校长个人理念和能力,缺少规则意识和制度概念,导致学校后续发展乏力。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较低层次的学校管理,即人治管理或经验管理。

较高层次的学校管理是什么呢?是科学管理。从企业科学管理借鉴而来的学校科学管理,同样强调学校管理活动要遵循科学规律,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要追求工效的最大化。这种管理是从人治管理走向法治管理的进步,实现了将经验上升为科学,但仍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作用而忽视文化的柔性功能,过于强调标准性而忽视人的社会性、文化性、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工效的提高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不论多么全面多么完善,总有达不到和不能起作用的地方。那么,要靠什么发挥作用呢?学校文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它不是对后者的简单否定和完全取代,而是对后者的整合和超越,彰显了学校管理科学的进步,代表了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

二、实施文化管理是中小学校长的时代使命

实施文化管理,是现代社会对现代学校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长作为现代学校的管理主体,必然要承担文化管理的责任和使命。

1.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教育科学院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李继星在其主编的《现代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现代化,一般是以学校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他进一步从学校层面并侧重学校管理的角度对现代学校的现代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人本性、法制性、民主性、平衡性、开放性、创新性、数网性、发展性等是现代学校现代性的十大特征。李继星先生对现代学校现代特性的概括正好契合了康万栋教授对学校文化管理特点的分析,特别是在人本性(以人为本)、法制性(理性因素)、民主性(组织氛围)等特性上取得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看法。换言之,现代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文化时代”,要求现代学校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而学校文化管理正是现代学校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

2.中小学校长要肩负文化管理的时代使命

在现代学校的管理活动中,中小学校长因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特定角色而成为管理主体。一是学校行政负责人,要通过行使行政职权使学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学校集体组织者,要合理组织和使用学校的内外部资源,为实现集体目标共同努力。三是言传身教教育者,既是学生之师,更是师者之师,一切活动更具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四是学校法人代表,具有无可替代的法律地位,对学校工作负有重大职责。五是文化活动领导者。中小学是育人场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具有更加强烈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追求,管理的客体是具有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背景的“文化人”——师生员工,其管理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活动。作为现代学校管理主体的中小学校长,其一切管理活动也必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必然要肩负起文化管理的重大职责和时代使命。

三、准确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施文化管理的时代使命,首先要明确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学校在一定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等职能来协调学校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以和谐同步地实现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目标的过程。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康万栋教授在其《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一文中全面分析了学校文化管理的三大特点。

一是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学校文化管理是以重视软要素为重要特征的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愿景、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管理是隐性的、柔性的。

三是学校文化管理是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统一的管理,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意志、情感、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要与理性因素有机统一起来。

可见,学校文化管理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经验管理强调校长个人的作用,科学管理强调制度规则的作用,文化管理更加强调师生员工身心全面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说到底是对人心的管理;或者说,经验管理视校长为一校“君王”,科学管理视师生为“可用器物”;文化管理视师生为学校发展之命脉。

四、坚持按照六项原则组织实施文化管理

原则是行事的法则标准。中小学校长要不负时代重托,必须坚持按照表率性、人本性、系统性、前瞻性、整合性和长期性原则组织实施文化管理。

1.表率性原则——坚持成为文化管理的行家里手

校长是一校之“魂”,师生之师,在学校管理中具有明显的表率性。经验管理要求校长具有人格魅力,科学管理要求校长带头遵章守纪,两者都要求校长为人师表,但文化管理对校长的表率性独具内涵:既要人格示范、遵章垂范,更要成为文化管理的行家里手,只有自己首先具备学校文化管理的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基础,才能有效地引领、指导、组织和协调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生动而丰富的文化管理实践。

2.人本性原则——坚持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经验管理是目中有我的以校长为主的威权管理;科学管理是目中有物的物化师生的刚性管理。前者忽视了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作用,后者压制了师生员工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创造活动;唯有文化管理是目中有人的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柔性管理,特别强调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强调学校成员之间的文化互动,坚持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看重校长的个人发展,也不只是注重师生的物化发展。

3.系统性原则——坚持进行文化要素的系统管理

经验管理侧重校长个人权威和综合素质在管理活动中的影响力,科学管理过于倚重制度的刚性作用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性、复杂性和灵活性,两者都缺乏把学校拥有的各种资源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学校文化则是一个集合概念,具有多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此,学校文化管理不是学校组织内部的部分文化或某种子文化的管理,而是包括软要素和硬要素在内的涉及精神、理念、价值和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的管理。

4.前瞻性原则——坚持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管理离不开对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选择和提炼、传承,但管理的创新职能还要求校长必须依据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来培育学校文化的新的生长点,使学校文化能够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沿而持续引领师生和学校的正向发展。前瞻性原则,其实也是先进性原则。这种先进性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核心是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前瞻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理论预设的科学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

5.整合性原则——坚持整合三种管理模式的优势

文化管理并不排斥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和特殊意义,唯有科学有效地整合三种管理模式的优势,综合运用3种管理模式和策略,方能更好地展现文化管理的独特魅力。正如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所言:“在现代意义上,一个好校长的‘好’就不能停留在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而更要看他在学校制度完善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和作用。”

6.长期性原则——坚持学校文化管理的持续推进

学校文化的多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决定文化管理比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具有更大的艰难度和持续度。无论是百年名校在传统基因上的文化创新,还是新创学校在精神培育上的文化追求,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才会有文化底蕴的积淀、文化个性的形成和新创文化的生长。校长任期有限,但文化管理无限。在任校长要防止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接任校长既要用心守护、持续推进,更要发扬光大、创新发展。

五、坚持按照四种策略不断推进文化管理

策略是行事的方式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文化管理,中小学校长要善于按照战略规划、精神引领、团队执行、特色打造的策略进行持续不断地推进。

1.规划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三大关系

战略是指对全局的谋略,对学校文化发展战略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能够使管理行为具有明确的规范性、指向性和纲领性,可以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校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范围主要涉及办学理念、发展愿景、育人目标、校训班训、学校精神、“三风”(校风、教风、学风)理念、师生誓词、学校宣言、学校形象等。规划文化发展战略,要注意处理好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正确处理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创造和享用的主体看,校长文化只是学校文化的子文化,既不能等同也不能高于学校文化。因此,规划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尽管必然要熔铸校长对学校文化发展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必须基于对学校文化传统、现实和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判断和扬弃,既不能割断文脉不顾现实地另起炉灶,更不能把校长的个人理念强加于学校文化或凌驾于学校文化之上。

(2)正确处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从文化构成要素看,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虽然都从属于学校文化,但两者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差异明显:精神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物质文化体现精神文化的承载主体是物;前者是隐性的,后者是显性的;前者是源头,后者是支流;前者是灵魂,是大脑,后者是皮毛,是四肢。不言而喻,规划文化发展战略,要把重点放在精神文化(核心是学校精神)的谋划上。

(3)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把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升华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管理资源,体现了校长把握文化传承的能力;但不断向前发展的学校还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文化。校长在进行文化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善于传承,还要善于在传承中创新,要善于依据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和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和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培育学校文化的新的生长点,不断拓展学校文化发展的半径。

2.重视学校精神引领,正向转化价值追求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集中体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质量控制、人才培养上的价值追求。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个体构成的,由个体构成的社会组织必然有多维的人生目标和多元的价值追求。进行学校精神引领不是要排斥甚至消除师生的个人价值取向,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并提升个人正当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价值追求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愿景的高度统一,实现将师生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学校组织的力量和成就。

(1)建立共同愿景,实现组织目标。愿景含愿望与远景之义,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中小学校长要善于通过与师生员工一道构建学校共同愿景来焕发教育希望、激发教育动力、引导教育行为、凝聚教育力量,从而实现学校组织的远大目标和共同愿景。

(2)培育共同价值,引导道德指向。一所学校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实现什么,外显为校风和教育行为,内隐为学校的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渗透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精神成长和发展指向。培育共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根基,是引导师生走向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3)完善规章制度,激发学校精神。文化管理某种程度上是超越规范的管理,但超越规范不是没有规范,也不是不要规范,新办学校和新创文化要特别重视以建章立制来体现和激发学校精神,并以此规范、约束和调控师生的道德、行为。建章立制的目的和重点不是惩戒而是激励,激励的实质是引领。

3.打造优秀执行团队,增强文化管理效能

学校文化管理活动是全面、系统、持久的管理活动,必须依靠优秀的执行团队。打造一支具有一流执行能力的优秀团队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其中,全体教职工的执行能力是基础,中层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是关键。只有中层管理团队能够透彻地理解领会学校班子的文化管理意图,并将这种理解、领会通过组织实施等方式与师生员工一起用行动呈现出来,文化管理活动才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1)构建学习组织,增强文化自觉。如果分割一张照片,每个部分只能显示一部分,如果分割一张全像底片,每个部分仍能显现整个影像;当一群人都能分享组织的共同愿景时,每个人都将对整体分担责任。构建学习组织,就是通过组织内的共同学习培训将学校精神内化为团队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2)进行管理评价,提高执行能力。规划、实施和完成构成了文化管理活动的基本状态,对规划进行诊断性评价,目的在于分析可行性;对实施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修正轨道;对活动完成状态进行总结性评价,目的在于检验效果、评定得失。进行管理评价的过程就是发挥导向、激励、共享、增效和提高执行力的过程。

(3)共享活动体验,发挥共振效应。以活动为载体将无形无色的文化管理理念变为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文化管理体验,将抽象演示为形象,将理性演变为感性,将直线演化为立体,将单调演绎为精彩,不仅能检验和提升团队成员的执行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管理的共享共振效应、辐射效能和震撼效力。

4.塑造文化管理特色,展示学校综合个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特色就是个性,个性构成了多样性。学校文化的生长、发展、成熟和升华,离不开学校自身的人、事、物、景、情、意等综合因素,学校的文化生态必然产生根植于该所学校文化生态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体现了学校的“综合个性”。实施学校文化管理,要致力于学校文化个性的塑造,充分发掘和激活学校自身独有的人事物景情意所蕴含的文化因子,通过资源的整合和管理综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这一个”,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同质化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编者略)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