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侧记(上)

2012-12-29 00:00:00吕超
世界文化 2012年7期


  来牛津访学已经有些时日了,觉得应该写些文字来总结自己的感悟。动笔之前浏览了许多网页,也拜读了不少文章,看到的大多是赞美之辞,或追思历史传统,或敬仰深奥学术,诸如贵族气息、思想光芒、知识荣耀等词汇一再重复,感觉似乎是歌颂一位必须顶礼膜拜的耄耋老者,让人颇想敬而远之。其实,介绍文章大可不必这样严肃。笔者更倾向选择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闲谈七个关键词,来展示稍显世俗,却也更加真实的牛津大学。在这八百多年的岁月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神圣学术,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事先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并非专攻牛津校史的专家,对英国高雅文化的了解也不够透彻,只是以世俗过客的视角来记述。如有读者觉得不妥,敬请绕开此文。
  一、校史外传
  牛津(Oxford)确实与牛有关,传说古代牛群(Ox)在此涉水渡河(Ford),故而得名。早在1096年,这里就有学者从事教学活动,但时断时续。1167年,英格兰王亨利二世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全部召回,并禁止他们再去法国。这些学者便聚集在牛津,建成了英国的第一所大学。
  在中世纪,与普通市民相比,大学师生享有很多特权。譬如,作为神职人员的教师不受城市的世俗法庭管制,而大学的教会法庭却对市民有着生杀予夺的司法权。据历史记载,有市民只因偷了学院的酒,便被判处死刑。这就让市民普遍对大学怀有敌意。再加上桀骜难驯的青年学生经常赊欠债务、酗酒闹事,和市民的冲突也就难免了。较早的骚乱爆发在1209年,当一名妇女被学生失手射杀后,愤怒的居民将学校洗劫一空,并抓获多名学生严刑拷打,甚至将其折磨致死。一些牛津师生流落到剑桥,被伊利主教收容,着手组建新的学堂。因此有人戏言,如果没有这场血腥冲突,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剑桥大学。
  市民与大学之间的仇恨持续了数百年,最惨烈的冲突发生在1355年。导火索是学生酒馆闹事,市民随即横扫整个校园,数以百计的师生被乱箭射杀,直到校长突围向英王求救,才把市民镇压下去。英王命令市民连续缴付大学五百年罚金。此后每年的修士节,牛津市长都要去大学赔礼道歉,并上缴罚金(每个被打死的学生一枚银币)。这种象征性罚款直到1825年才结束。1955年,市民和大学最终达成明确和解,市长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校长则成为荣誉市民。1977年,牛津大学才彻底放弃自己的司法机构。时至今日,虽然这种剑拔弩张的“学民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但一些相关仪式却保留下来,譬如基督教堂学院担心学生晚上在外闹事,便每晚9:05分(牛津位于格林威治以西1度的地方,时间相对晚5分钟,这也反映了牛津人独特的时间观)敲钟召唤学生归校。当时的学院共有101人,钟就敲101声。从1525年钟楼落成之日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老的钟声悠悠,至今依然。
  诚如维多利亚女王所说,牛津大学是一处“古老的僧侣角落”。这里以传承学术的名义,暗中保留了中世纪僧侣制度的许多痕迹,譬如在多种场合必穿的黑色学袍,无处不在的拉丁文头衔和习俗等。众所周知,大学建筑的“嶙峋玉笋”、“悠悠尖塔”构成了牛津的著名景观,而许多学院颇像修道院的变体,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耶稣学院、三一学院、万灵学院、基督圣体学院等,莫德林学院的基石则砌在教堂的祭坛里,更是永恒的象征。此外,“上帝是我的明灯”这句取自《圣经》的拉丁文校训,被镌刻在校徽里一本展开的书上,周围还环绕着三尊皇冠。校徽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而最古老的解读是:书籍代表知识和真理的源泉,王冠意味着大学的高贵与荣耀,但它们都离不开《圣经》和三位一体的上帝。
  二、学院制
  牛津大学实行学院(College)和系所(Department)并行的独特体制。作为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学院的权力远大于系所,和大学的关系颇像联邦制。如今,牛津共有39所学院,每所学院都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大多是各领域的专家,并且在学校也有兼职。此外,还有6个永久私人学堂(Private H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