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出生于1928年的纽约,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拥有一家服装店的父亲因经济不景气而破产。家庭变故令孩提时代的克莱因有了被摒弃的感觉,也因此养成了自我放逐的性格。 14岁的时候,因成绩优异,他提早三年从中学毕业,进入纽约市立大学,但毕业前的前一年,他决定放弃学位而加入陆军,这是他自我放逐性格的首次显露。 1948年,20岁的他离开美国,只身到巴黎学习绘画,搞摄影纯属偶然。那是1952年,他的油画作品在米兰展出,当时克莱因正着迷于线条、形体的变化,以不规则的几何图案群作大幅壁画,意大利的名建筑师Margiaroffi正好看到他的展出,建议他将这一张张大画摆成可以移动的隔板,拼成走道或房间,创造出更多组合的可能。 当克莱因的“建筑绘画”摆出来之后,他为了留念而拍了几张照片,这一拍就令他迷上了摄影。
他的摄影自始至终表现的就是街头的人生。街头摄影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成为影像表达的主流,摄影家们争相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旋转出一个自己中意的图像来。克莱因的街头照片,可以说是摄影史上最为奇特的,是一种在精神恍惚下的视觉影像,摄影者如同被别人催眠,而被摄者又如同被摄影者所催眠一般,大家都在梦游,进行着复杂而意义不明的交往,如图“Piazza de Spagna”。
克莱因的街头众生相,有一种强烈的攻击性,仿佛他随时要在原本宁静的人群中制造暴动事件一样。他的这种表现手法,被布列松批评为“整个都搞错了”。“对”或“错”在克莱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在意的事,是要彻头彻尾打破所有习以为常的摄影法规。他是一个意图明显而表达直接的快门狙击手,他只是按快门留住影像而已,照相机在他的手中变成武 器,拍照对他来说是扣动扳机射击别人的一种行为。瞄准、射击,砰!砰! 砰!他的射靶——一幕幕街头的骚动画面,被喻为是“影像的启示录”,启开了原本隐藏在每人内心深处的本性。所有人看起来都是疏离的,不能接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所接受,好像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苦闷的时刻,而克莱因让每一个人在面对相机时,同时展现出来。摄影对他来说一直是有别于任何艺术形式的: “摄影不是绘画,绘画是构图、修饰、改变,该减的要减,该加的要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没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活着就是‘砰’的一 声。” 克莱因所说的“砰”的一声,就是自己摄影观念的总结,他像是在测验每一个人对武器的反应,他的照片很明显地透露出相机的存在状况,很自觉地介入被拍摄的对象当中,要每一个人都知道有人正在扣扳机,让瞬间的反应完全出现在他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