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

2012-12-29 00:00:00于涛
世界文化 2012年7期


  著名画家迭戈·里维拉(1886—1957)是墨西哥壁画界的先锋式人物,是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革命期间壁画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被誉为墨西哥壁画之父。而他的妻子正是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弗里达?卡洛。作为壁画大师,里维拉很好地平衡了内容、形式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在形象刻画、色彩配置和空间处理方面显示出高超的功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形成立体主义、原始风格和前哥伦比亚雕塑相融合的绘画风格。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期间举办了里维拉个人壁画展。
  在1931年12月底至1932年1月底,里维拉成为继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之后第二个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主题画展的画家,而这也是他个人的第二次回顾展,当时参观人数已打破记录,反响强烈。由于壁画本身尺幅较大,无法移动,以及场地限制,在距展览开幕还有一个半月时,里维拉就被请到纽约,博物馆给他配备了工作室。在两个助手的帮助下,里维拉采用湿壁画技法,将颜料涂在经过处理的湿灰泥上,夜以继日地制作出5幅反映墨西哥革命和阶级差别的便于展示的小尺幅作品。画展开幕后,由于参观人数众多,里维拉又追加创作了3幅,在作品中加入了大萧条时期纽约的工人阶级形象,凸显了社会分级现象。展出的8幅壁画之首《农民领袖萨帕塔》已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作为精品收藏。
  1920年,里维拉在意大利期间,认真研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作品,特别留意了湿壁画的材料和技法。随后他用现代手法对绘画材料进行了改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改用水泥和合成颜料。为了解决壁画无法移动及场地限制的问题,里维拉独创了自称为“便携式壁画”的小幅独立的湿壁画,改在钢板加灰泥的背景上作画。
  埃米利亚诺·萨帕塔是墨西哥土地革命领袖,资产阶级革命斗士。《农民领袖萨帕塔》描绘的即是萨帕塔领导手持农具的农民进行武装起义的情形。画中萨帕塔拽着白马的马勒,威风地站在农场主的尸体旁。尽管当时墨西哥和美国的报纸曾将萨帕塔诋毁为不讲道义的土匪,里维拉却将其塑造成一位不朽的英雄,颂扬了革命的胜利。
  在湿壁画的创作过程中,灰泥表面很容易变干,所以画家在涂抹颜料前脑海里必须要有清晰的构图。里维拉先在纸上画草图,再将其复制到灰泥背景上。他会把草图固定在画板旁,以利于确定构图比例。经过X光透视,这幅画的内部框架清晰可见。金属网加上坚固的金属边框构成壁画的金属骨架,足以支撑多层水泥灰浆746yldiE59RqBqEmh+UHaw==和颜料。从画作粗糙的表面甚至可以看出这些水平的、对角的相互交叉的金属网线的痕迹。这种架构使里维拉不再局限于在墙壁上作画,但画作仍不易移动,最大的要重达450多公斤。
  《甘蔗》这幅画的场景设定在甘蔗种植园中,表现了墨西哥革命后种族、阶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正逐渐凸显。画中最左边前景中一名梳着辫子、穿着白裙子的印第安农妇正从树上割木瓜,她的女儿手拿提篮等着装水果。不远处皮肤晒得黑黑的劳工们低着头、猫着腰,把甘蔗打捆运走,工头则骑着马在一旁监工。远景中还有劳工在不断收割着甘蔗,而白人农场主却仰卧在吊床里,百无聊赖,连他的狗也慵懒地卧在地上。里维拉试图通过这幅画揭示出欧洲工业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同样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国墨西哥。
  当年在里维拉抵达纽约的第二天,《纽约先驱论坛报》就报道了他要以美国工人为创作对象的计划,再现他们的工作场景。纽约当时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而大萧条时期的剩余劳动力大军保证了人员的供给。《打风钻》中的工人正在用风钻和气锤在曼哈顿街区坚硬的地基上打孔。这幅画描绘的其实是洛克菲勒中心初建时的情景,而那时里维拉刚到纽约。我们可以通过留存的资料照片进一步了解这幅画的背景。里维拉试图让人们感受到现代建筑工具震动的力量。画中曲折的线条使构图具有动感,右边工人的脚似乎看起来在随着气锤的震动而调整着姿势。
  《解放劳工》这幅画再现了劳工遭受到残酷的体罚的场景。劳工被打得奄奄一息,革命战士将他从柱子上解救下来。由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劳役制度在墨西哥一直延续到20世纪,当地人被逼迫做苦工。壁画揭露出当时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这也正是墨西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里维拉采用对角线构图法,以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凸显革命战士与地上虚弱的劳工之间的关系。整幅画以对角线进行分割,前景中倒下的劳工和站着的革命战士相互映衬。
  此次展览聚焦于里维拉1931年纽约回顾展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而和这些作品相关的画稿、草图等珍贵手稿以及当时为洛克菲勒中心设计的壁画草图也一同展出。游历于俄罗斯、墨西哥及美国的艺术家兼容并包,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视角体现出20世纪30年代艺术创作与政治的融合。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里维拉对引发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之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