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镜像的歪置与失真

2012-12-29 00:00:00宋献忠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6期


  传媒世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符号复制而营造的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拟态环境”。有学者把这种透过新闻传媒了解世界的方式称为“新闻镜像”,认为:“新闻提供的信息,使人们体验到逼真的生活,每天看到世界变化的景象,正如从镜中观看世界,得到镜像那样清晰、具体。”[1]在现代社会,公众由于直接接触的现实世界有限,因而其意见或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拟态环境”的真实性或曰“镜像”的真实性。现代传媒既能够作为人体的延伸,也可以屏蔽真相,弱化大众思维,制造虚假镜像。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一文中提到传媒的负功能时说:“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地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2]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新闻传媒,随着部分传媒公共责任意识的消解和新闻专业精神的淡化,新闻镜像的妖术化、失真化趋向愈演愈烈,已影响公众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判断,误导公众的价值观,从而影响社会和谐。
  新闻镜像的歪置与失真首先表现为泛政治化、单一的正面宣传,制造传媒镜像烟雾,影响了国家形象和公众对自身处境的认知。有一个时期,在不少传媒上随处可见一味歌颂新成就、新景象的“颂扬性”报道,其结果便造成一个虚假的繁荣镜像。由于接触的是被拔高了的“繁荣镜像”,公众自然难以掌握真实的生活处境,而且被“大好形势”所激发的需求心理越来越强烈,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然而,现实的处境又让公众的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结果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传媒镜像烟雾也导致了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误读、误解,且授人以柄。
  其次表现为传播的商业化、庸俗化,新闻公共性失守,影响了新闻“拟态环境”的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少媒体简单地把受众定位为“消费者”,选择新闻着眼于满足受众的消费欲望,甚至为吸引“眼球”不惜向暴力和色情归顺,导致新闻镜像走向低俗化、煽情化。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一些传媒倾向于报道成功人士的奢侈生活和趣闻轶事,热衷于将富商、明星的结婚、离婚、奇闻丑闻等私人领域献于公共版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些都市类报纸,把名人轶事、犯罪新闻、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具有较强娱乐性的内容作为报道重点,而使严肃新闻的报道比例越来越少。这种商业化、庸俗化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新闻传媒公共领域功能的担当。
  再次表现为职业道德“滑坡”,虚假新闻泛滥,销蚀新闻的公信力。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传媒却置新闻操守于不顾,热衷于造假、传假,极大地败坏了传媒的声誉。2005年6月,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强调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指出当前虚假新闻报道的特点是:(1)文化娱乐报道、体育报道和经济报道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社会纪实、口述实录、情景再现等造假现象相对严重;(2)虚假新闻的制造者日趋社会化,传媒从业人员公然造假现象有所增加;(3)传媒主观制造的虚假舆论热点不时出现,传媒记者和商家结成利益同盟,相互勾结造假的事例屡屡出现;(4)虚假新闻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强,造成的后果愈加严重。这些新闻丑象严重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也误置了公众对社会的心理地图,影响了新闻镜像的真实性。
  无论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与传媒话语的失衡,还是传媒镜像的歪置与失真,这些问题形成的因素很多,十分复杂,但从新闻媒体镜像歪置与失真的不良后果来看,以下两个方面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社会诚信文化的缺失。市场经济打开了利益博弈的潘多拉魔盒之后,利益主体为自身利益的极大化实施一系列的市场行为;与此同时,由于对行为主体的活动缺乏严密的规制,也导致了整个社会发生信任危机。尽管并没有一种定量分析能够清晰地描述社会信任危机的范围与边界,但信任危机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严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范围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要求社会重建信任结构。社会的信任结构实际上包含系统信任与个人信任两个层面。尽管信任危机是从个人层面体验到的,但它表征的是社会的系统信任层面的问题。“系统信任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信任。社会秩序的力量和有效性无疑以人们对它的信任为基础……系统信任实际上就是一种公信力。如果这个公信力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处于混乱状态。”[3]
  第二,行政文化的异化。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行为呈现出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趋势。这些政府机构既当社会运行的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或直接参与营利性经营活动,利用行政权力谋取部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或以“为企业办实事”的名义肆无忌惮地介入企业的经营活动。政府行为的企业化与市场化,必然导致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失效,甚至导致对其掌握的权力性资源或者垄断性资源的滥用、社会生活的失序、公共事业的腐败、官员腐败机会增加等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与此同时,政府管理行为的企业化与商业化,也为社会公共产品生产机构提供了负面示范效应。当下医疗卫生领域、传媒领域、教育领域等一些事业单位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政府机构的示范作用相关联。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1.
  [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2.
  [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9.
  (作者单位:河南影视集团黄河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