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化”

2012-12-29 00:00:00邱静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6期


  专题片,是指以解说词阐述某种主题、理念、观点作为主要结构方式,附以画面、音乐元素进行说明、写意、升华的一类纪实性电视节目的统称。一部电视专题片,不仅因为它宣传的名山、名水、名人、名胜而名扬于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能否把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时空观念、全新的语言形态建立在电视化的基础上加以新的突破。而现在有些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电视专题片本身的“个性”,一种非电视化的倾向仍然体现在方寸荧屏上。那么,怎样实现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化”呢?
  电视传媒的竞争,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电视的要求更加苛刻;要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实现电视化,就要打破直线型的思维定势,尽力向场性思维的方向转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星”与“星”的相撞、“线”与“线”的对抗、台与台的较量的时代,广大观众以各自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手持遥控器,谁好看谁的。这就逼着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们,按照“电视化”的特点和规律,让电视观众情不自禁地锁住自己想看的节目。所谓“电视化”,即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诸多的语言手段、时空的自由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场”、“人生场”、“生存形态场”,即把自然、社会中的声、光、色、音、线、形,真实地、全方位地、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满足现代电视观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视和思考的要求。而现在有些电视专题片创作者的思维还局限在简单地运用解说加音乐上简单地堆积画面,或者像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那样,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提纯”为几个简单的情节线,将人世间芸芸众生“提纯”为几个人物典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要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有所突破,就要打破线性的思维定式,尽力向场性思维的方向去转化。这种思维所形成的不是线性的浅显灌输,而是场性的多维参与;不是单向的直白说教,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流;不是简单的画面组合,而是具体的生活情状描述;不是单纯的语言述说,而是完整的声响效果。例如原洛阳有线电视台拍摄的《真情圆她求学梦》专题片,就不失为一部场性思维构筑下的成功之作。该片说的是一位厂长捐资帮助一位困难学生读完大学读博士的事。按照简单的线性思维,把这位厂长为什么要捐、怎么捐、捐的结果是什么记述下来即可,但由于编导们打破常规,独具匠心地把这位厂长在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情况下,将那位大学生的姓名写在职工的花名册上,让会计提醒自己每月给其寄生活费,又在送别时,把这位大学生带到北京的圆明园参观等情况和盘端了出来,使观众从一些具体生活情节描述中受到感染、得到感悟,同时也没有为了拔高厂长,有意识地去组织某些画面,而是原汁原味地将厂长怎么想、怎么说,工厂的情况是什么样都不加修饰地搬上了荧屏。在具体展示时,既注意到“事因人生,人因事显”,又注意到让画面说话、让事实说理、让音乐铺垫、让记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给观众以眼见为实、亲身体验的出人意料的效果。该节目播出后,被中央电视台和省台采用,并荣获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
  技术手段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步入崭新的时空;要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实现“电视化”,就要跳出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地构筑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旧模式,在时间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在空间的世界里任意翱翔。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电视业正以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对此,中国的电视观众更希望通过荧屏看到一部部信息量大、节奏快、表现手法新、时代特征强的电视专题片。然而,时下有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无论是在角度选择、结构安排、表现形态,还是在节奏把握、意境营造、哲理开掘上,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时空的束缚,仍传统地演戏曲、拍电影、写小说、讲故事,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地构筑完整的故事情节,拉动着不长不短的镜头,安排着不快不慢的节奏,既失去了当今电子技术进步的优势,又与观众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这实质上是一种非电视化的倾向。事实上,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生活、展现人物形象、展示地域特色、表达思想情感上,完全可以巧妙地挣脱时空的束缚。从一些获奖的电视专题片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只是截取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既无头也无尾,却使观众通过各自的联想,探求到它的来源和去向;有的只是选择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点,且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但给观众留下的是多方面的思考;有的宣传先进人物,虽然没让其说话,但照样收到了躬身自省、净化心灵的效果。我们还发现,有的电视专题片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展示出一个先进典型漫长而又充实的一生;有的只用十几分钟就能反映出一支英雄部队历史与现实交会的战斗历程;有的只用几十分钟就把一座收藏几千年文物的博物馆,介绍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既是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又是空间展示中的时间艺术;既可在时间延续中叙事,又可在空间展现中抒情;既可以从宏观演绎一部社会、人生、自然的漫漫长剧,又可从微观构成几分钟的精短小片。随着电脑绘图系统、视频特技制作、多层制作技术、数码特技技术的开发与参与,我们的电视专题片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真正电视化的电视艺术形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视专题片的节奏也必须与时代节拍相适应,那种“太极拳”式的电视节奏已满足不了当今观众的需求。因此,在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要想拍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在选题、选材上下一番功夫之外,在表现手法上一定要摆脱时空的束缚,在时间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在空间的世界里任意翱翔。如1998年国庆期间,洛阳广播电视台特别推出了《咱这50年》栏目,就是一种尝试。该栏目没有长篇累牍地大肆渲染我国几十年的巨变,而是把报道定位在小而精、短而活和见微知著、一管窥豹的基调上。虽然节目时间不长,但涵盖面大。如《老城寇家》、《老王影集》、《老田的路》等节目。一个家庭反映了老城的变迁,一本影集浓缩了洛阳工业发展的历史,一段民谣展示了时代的进步,不用观众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就可粗略地了解九朝古都洛阳工业、道路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变化,虽然报道跨越了时空,但观众并不感到遥远,觉得变化就在身边。例如,洛阳广播电视台播发的四集系列专题片《征服黄河的壮举》,把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从设计到招标、从施工到截流的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地表现出来,可谓“蛇吞大象”。该片的编导们在通过全面地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只要遵循电视时空的独特表述规律,就可以把它最精彩的部分、最富有内涵的东西展示出来。结果,该片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还被译成英文在国际频道播出。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使语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要使电视专题片创作实现“电视化”,就要克服语言单调与贫乏的弊端,进入丰厚、充实、深沉的创作佳境。
  一些电视专题片之所以很难突破,主要是因为语言单调和贫乏,即创作者还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电视语言的“个性”,还不善于运用电视语言。有的还停留在“文字传播”时代,只是揣摩、撰写解说词;有的停留在“无线电传播”时代,只是认真地雕琢播音员的语言形态。事实上,电视专题片的语言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形态,而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互交织、组织严密的电视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既有有声语言、画面语言、造型语言,还有编辑语言、特技语言等。所谓有声语言,既包括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又有主持人侃侃而谈的“说”,既有表现深层次情感的音乐语言,又有传递信息、交代环境的音响语言;所谓画面语言,既有构图语言、光效语言,又有色彩语言、影调语言;所谓造型语言,既有观念造型语言,又有心理造型语言,既有声音、动作语言,又有因果、情绪、引申转接语言;所谓特技语言,可分为画面定格、慢镜、快切、闪回、闪念等。这些非语言形态的“语言”,实际上传递着大量的信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理念。如果舍弃这些,那么,文学大师和广播艺术家们即使挥舞自己手中的如椽大笔,也难以创作出符合电视文化时代要求的电视专题片来。这就迫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运用电视语言体现自己的构思,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再现生活,去塑造人物形象,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去开阔人们的思路,去敞开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子技术为节目主持的采访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我们可以利用电视这一优势,适时地将主持人推到观众面前,与观众同喜同悲、同思考同判断,从而激发观众浓厚的参与意识。并且有选择地、巧妙地运用一些独具特色的电视语言。此外要说明的是,专题片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被人们通常认为是与纪录片并列的一种节目形态。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原则,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恪守真实性的原则下,可以采用比喻、象征、联想、对比等灵活多样的手段增强表现力。而它的纪实性又要求作者不得随意想象、不得虚构情节、不得任意拔高,但不强调时空的同一性,允许穿插、闪回、渲染情绪,引申抒情。
  总之,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化”不仅是电视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电子冲击波强烈震撼和冲击下的产物,还是人们思维、观念和意识发生巨大变革的必然结果。抓住了“电视化”,也就抓住了电视专题片创作的本质,这不能不说是电视专题片创作之大势。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台)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