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播媒体素以“新闻立台”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由此可见广播新闻类节目在广播传媒的龙头地位与骨架作用,然而现如今,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兴起,以及综艺娱乐节目的不断冲击,广播新闻类节目的“老大”身份已岌岌可危,于是为了优化节目质量与提高收听率,各级广播媒体重启“评论强台”战略,借以挽回广播新闻类节目日渐下滑的态势,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有意识地强化评论,已然成为广播传媒振兴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闻;评论;强化;趋势
广播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通过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动向的分析,直接地、明确地发表作者或编者的观点,表明态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指导社会生活的作用,可谓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旗帜与灵魂。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广播新闻节目如何强化评论,提升广播新闻节目质量,谈一些粗浅见解。
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强化评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充分认识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强化评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民主监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1]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进行,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如不断上涨的物价、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在考验着人们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同时,网络媒介发文、发言的随意性、任意性,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让社会舆论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甚至是由错误的思想主导人们的思维。例如“小悦悦事件”,面对这样个别的社会现象,广播新闻宣传不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要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最强的声音,正确引领社会舆论。今年3月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商丘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雷锋在我身边》专题栏目,先后对30多位各类先进人物进行了报道,每篇报道都配发了短评。如今年农历正月十六,商丘市民闫先生在家洗衣服时不慎将手指扭断,他赶紧跑出家门到路边拦出租车去医院,但很多出租车由于正在载客等原因没有停下,而“的哥”陈文不但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还免去了急着出门忘了带钱的闫先生的车费,而且垫付了医药费,这让闫先生十分感动,而陈文告诉记者,这只是举手之劳。编辑在短评里说:“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其实,做好事并不难,我们身边有许多小事,不用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也说不定,你做的这件事,能帮助很多人,让我们都来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吧。
采编评论人员要打好思想政策理论根底。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高,媒体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尤其在社会纷繁复杂、矛盾诸多的情况下,快速了解事实,寻求真相,正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而受众希望主流媒体给他们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做新闻评论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作指导。笔者认为社会层面无论如何复杂,社会文化无论怎样多元,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人,都要冷静下来进行深入的学习,要学习马克思新闻观,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要学习党的有关新闻政策法规,国家历代领导人对新闻的讲话精神,并真正理解思想内涵,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要学习党在当前的方针路线,掌握政府工作重点,明确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采编评论人员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保持极强的政治敏感度。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都称为“把关人”,新闻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及删减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了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试图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印象,由此看来,把记者、编辑、主持人称为“把关人”不无道理。写什么样的新闻,用什么样的材料去反映事实,确定什么样的主题,都要由记者、编辑、主持人来决定。因此,记者、编辑、主持人责任重大,向受众传达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让片面的报道甚至错误的观点从自己的笔下流出,这就更需要具备:1.大局意识。作为媒体人要看主流、要服从大局,要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好关。2.责任意识。既然我们是“把关人”,就要在其位,谋其政,认清肩上的担子。3.政治敏感。新闻评论倡导什么,代表着媒体对某种事件的观点看法,不是随便发议论,更不是个人言论,这就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平时要加强培养政治素养,加大对各种重大事件的关注,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和判断,最后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强化评论对评论写作的要求
选题面向群众,突出“热点”问题。广播新闻评论更强调面向群众,因为广播听众不受地域、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所处环境的限制,有的听众还喜欢“随身听”,所以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更要贴近社会实际,把重点放在群众共同关心和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上,放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道德风尚、思想认识和作风问题上,要注意突出“热点”、“焦点”问题。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两起假货案带给河南的警示》,就是选准了一个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题材。凡能选择牵动民心的题材,评论就容易打响。写评论为什么要选择牵动民心的题材呢?这是由新闻评论的性质和评论人员的使命所决定的。评论人员应该为国分忧、为民代言。这是评论人员所应遵循的宗旨和信条。凡是牵动人心的题材,都是党所关心的问题、人民所关心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评论人员不能装聋作哑,应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做好舆论引导。
立论具